我们中的一位,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经济学课程,但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每次出差,行李中总要夹带本张维迎老师的《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在张老师的著述中,这本书是偏向学术的,但界面依然友好,大白话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两三个小时的飞行,看一两小节,琢磨个把问题,飞机落地,意犹未尽。这本书再版时改叫《理解公司》,容易识记,但尚未达意。它借“公司治理”之名,说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合作,乍看是理解公司,实则是理解人性。通达人性是张老师经济学的特点。好的经济学,总是先见自己继而通达众生的吧。
经济学如此强势,我们或多或少总要接触些。有些经济学让人生畏,在于它们缺乏真实的生活场景。它们界面乏味,在黑板上构思曲线,在茶杯中闹腾风波,没有现实的烟火气息。比方说,在任何年代,做生意都是最普遍、最典型的经济事务,经济学本该平易近人,给如何做好生意提供诸多裨益。但现在,企业家、职业经理时常调侃经济学家-最近的新闻说,某知名企业家告诫同行,谁听经济学家的话谁的企业一定完蛋。这不是企业家、职业经理的错而是经济学家之错。在遥远的亚当·斯密的年代,商人们是争相阅读《国富论》的。阅读某些经济学好比是费劲报销,财务室原来就在一楼隔壁,出门即到,但先得上到五楼、再下五楼,绕个大弯不得门而入。传播、推广好的经济学,不仅对如何做好生意,还对社会观念的塑造至关重要。
记得有一次从陕西吴堡县城去榆林市区的路上,同行的《当代陕西》杂志社的一位老大哥建议,大量比喻散见于张老师的著述,能否考虑出个合辑。这也是我和车内另一位朋友的多次提议。张老师经济学之所以友好,“比喻”是功臣,抽象结论之后,时常紧随形象比喻,信手拈来,精准有趣,生活意象丰富,可意会又可言传。水银温度计与不胀钢温度计、月光下与树影下、和尚与庙……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在马背上画白道造斑马”了。大家热议,但张老师专注开车,未置可否。这事过去三四年了,只记得车窗外黄土高原寂静辽阔,大家有一种要推荐好经济学的强烈热忱与冲动。直到去年这事又被提及。
等真正动手时,才理解了张老师的用意。这事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些比喻看似轻巧,但暗含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它们又通常是反驳当时社会上的某一主流看法或社会成见,而主流看法、社会成见又涉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厘清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社会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则颇需费一番周折。所谓四两拨千斤,四两亦如千斤。待终于厘清思路,能否简易表达可能又成了问题,心头是一回事,笔头是另一回事了。
您现在看到的,正是我们的习作。我们希望它是通往张老师经济学的一段铺路石,一条捷径;希望它能和张老师的经济学一样轻松、悦人,引发您的好奇心并让您浮想联翩。当然,我们首先希望没有曲解张老师的本意。无论这些愿望是否达成,我们都自信地向您推荐这一学习方法。对中国改革的描述汗牛充栋,如果以一匹斑马比喻它,我们就能精要并准确地理解它如何开始并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比喻是通过事物A 到达事物B,到达事物B 的方式千万种,我们相信只有长时间的思考和浸染,才能想象出一匹斑马,也只有一匹斑马才较可能概括出中国改革的核心特征。我们推荐这一便捷、精当的对经济学、对中国现实的认知方式。
和您一样,我们仅仅是业余爱好者。每天下班后坐在书桌前,我们就开始想象斑马、看管羊的狼、被淹死的皇后、列车上的老太太、愿意娶老太太的18 岁小伙子、和尚与庙、美女与画家;想象乾隆皇帝的生育能力、想象把月亮交给农村老太太、想象等待营救的囚徒,直到看清楚那位皇帝根本没穿新衣服。三四个月时间里,我们沉湎于这一奇幻之旅,以至于当它结束的时候,我们怀疑身边的每一个现实都包含一个还未被点明的经济学寓意,也许经济学最开始的模样就是这般直观和通达!有时半夜三更,我们会兴奋地给同伴发一条吹嘘微信:我读懂了经济学!我们所经历的也许正是您所要经历的,希望您能同样体会到便捷认知的愉悦和知识精进的幸福。这本书也许还有助于消解您对张老师可能的误会-报纸杂志上那种习惯性的误会。好比无论著作还是公开场合,张老师常推崇“企业家”,由此他被称作“依附权贵”、“利益集团代言人”。“月光下与树影下”这则寓言也许能告诉您这一曲解的缘由。这则寓言真正想说明的是人有能力上的区别,有些能力是天生的并且只有少数人有,这是理解张老师经济学的起点,也是理解自由企业制度的关键。一个经济体越依赖于创新,就越依赖于杰出才能,也就是张老师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尝试从这个起点出发,设想什么是真正的公平,设想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该遵循的那些最基本的准则。
好的比喻需要洞察力,还需要率真与勇气。这本书里的比喻,不和稀泥,不拐弯抹角,它们逻辑彻底,单刀直入,在一个混沌和遮蔽的语境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启蒙”二字有各式各样的含义,但其要旨都是说真话。比起认知能力的提升,建立这一道义上的自我要求也许是我们在这趟奇幻之旅中的最大收获,相信对您来说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