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政府无法培养,大数据不能代表

    把企业家与一般民众区别开来的首先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不满足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时有表现,它产生了新的国家、新的宗教、新的科学和新的技术,但是,只有在企业家身上,这种精神才得到发扬光大,给我们创造了新的经济生活、新的经济体制、新的价值观念。靠着这种精神,企业家首先把自身从爱安逸和习于安乐的人群中拖出来,铸成破坏旧秩序、旧束缚、旧限制和重建新生活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世界的面貌彻底改观。一个国家,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越多,企业家资源就越丰富,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任何人,不论他继承了多少遗产,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假使不具有这种精神,就成不了企业家

    那么,在不改变财产所有制的情况下,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不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我的看法是,只要不改变企业财产的国家所有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企分开,不可能对经营者形成所有权约束,不可能使经营者真正具有以财产增值为目标的长期行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预算的约束软化,不可能真正理顺经营者与职工的关系,也就不可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企业家阶层,经营者目光短浅,行为不合理,放活市场不仅不会带来我们所期望的效益,而且可能使效益进一步降低,结构矛盾更突出。所以价格还应该由国家管,投资权也该适当集中。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企业家的成长和市场的发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造就企业家,一是要改革所有制,二是要放活市场。如果说前者是造就企业家的关键,后者则是其基本途径。企业家与市场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没有企业家,市场不会有效;没有市场,企业家则根本不会出现。政府可以消灭企业家,但政府永远不可能创造企业家。造就企业家的途径只有一条:放开市场。

    政府的组织原则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基础上,往往用选择行政干部的标准选择企业领导人,所以很难选择出真正具有企业家潜能的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政府也只能通过规定文凭、学历、考试成绩这样的方式来选择企业领导人,而真正的企业家才能是文凭和学历所无法代表的,也不是考试成绩能反映出来的。这几年通过企业整顿和管理人员考试选择上来的企业领导人,有相当部分并不具有企业家潜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家无法培养,政府可以做的是创造一定的制度环境,自由的思考空间,稳定的预期,良好的产权保护。亚当·斯密说过,“除了和平、轻赋税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繁荣的国家。”显然,中国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领域都需要转变,为市场发展扫除障碍。企业家不可能一下就成功,要经过很多失败。一个社会有宽容的精神,有平等的环境,就可以创新。而政府用各种政策支持部分企业,一定是歧视性的,给企业优惠,导致大家都去寻租。

    大数据也不能代表企业家,凡是企业家能做的事一定是大数据无法做的。企业家需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预测未来,有对盈利的警觉,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有成功的渴望,有信心,百折不挠。不要混淆“管理者”和“企业家”。管理者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企业家是做正确的事情,要判断未来。很多企业在老一代企业家退了后都变成由管理者管理,这些人最大的追求是避免大风险。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轻商贱利”,价值取向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是两千多年专制社会留下的“遗产”。1949年以来,中国人的“轻商重官”观念并没有改变,反而有强化的趋势。在美国,高等学府中第一流的人才全部投入企业;或者既是企业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在日本,同样是“英才荟萃企业界”。具有冒险精神、在企业经营方面有一番作为的企业家被称作时代英雄。中国则很少有人把企业家作为职业选择。大学生毕业生竞争最激烈的是政府部门,其次是科研机构,到企业是万不得已。即便那些已进入企业界的企业负责人,也更多把自己看成某一级别的官员。美国大批的学者、科学家和有为青年,到市场上去冒险、做企业家,日本“英才荟萃企业界”都基于这个观念。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必须有个官衔职位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许多企业负责人自我成就的评价标准是仕途升迁,而不是企业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存在比较大的功利主义的成份。功利主义的考量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在体制改革的指导思路上应该从“功利主义导向”转向“权利导向”,基本权利优先于功利;是非标准优先于利害标准。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创业、自由创新和自由交易。只要我们尊重了人的权利,市场经济自然而来;反之,如果我们的体制不能尊重基本权利和自由,再多的改革措施都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