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经济学启蒙书——《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经济学如此强势,人们或多或少总要接触些,但现在许多经济学却让人生畏,这在于它们缺乏真实的生活场景。世纪文景最近推出了一本《张维迎寓言经济学》,由三位年轻的经济学者、媒体人岑科、傅小永、邓新华写就。不仅收集了张维迎教授从业多年讲过的那些最精辟的经济学寓言和段子,更系统勾勒了这几十年经济学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途径。

    三位年轻的经济学者正是在对张维迎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他擅长将繁复艰涩的经济学理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用一个个形象的比喻阐述出来。张维迎的经济学深入浅出,不和稀泥,不拐弯抹角,逻辑彻底,单刀直入。这些比喻看似轻巧,但暗涵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它们又通常是反驳当时社会的某一主流看法或社会成见,而主流看法、社会成见又涉及特定时代背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所说:“不知是陕北口音的讲故事魅力,还是天赋,反正只要经过张维迎教授一讲,深奥的市场经济逻辑既通俗易懂,又让你感到‘经济学离我好近!’”

    比如,张维迎经常推崇“企业家”,由此他被一些人称作“依附权贵”、“利益集团代言人”。“月光下与树影下”这则寓言也许能告诉您这一曲解的缘由。这则寓言真正想说明的是人有能力上的区别,有些能力是天生的并且只有少数人有,这是理解张维迎经济学的起点,也是理解自由企业制度的关键。一个经济体越依赖于创新,就越依赖于杰出才能,也就是张维迎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如果读者有兴趣,还可以尝试从这个起点出发,设想什么是真正的公平,设想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该遵循的那些最基本的准则。

    又比如,他把1980年代艰难生存的企业家比喻为“等待营救的囚徒”,把意识形态约束下的政策讨论总结为“只能说皇帝的衣服太透亮”,把推动改革的政治策略寓言为“村长悄悄换斑马”,等等,生动反映了这段历史的时代特征。

    而到了1990年代,中国改革的重点转向企业产权制度,张维迎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比喻为“为吃果子砍倒树”;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比喻为“通过马背上画白道道来制造斑马”;把国有企业的亏损比喻为“盖不住的一筐烂柿子”,等等。

    书中还提到,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社会思潮、经济形势、政治力量等因素影响,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进退交织、困难复杂的阶段。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倒退和企业家生存环境,张维迎用“被追捕的自由人”来形容;他认为改革需要冒险精神和行动力,就像生孩子应该“先怀孕,再保胎”一样;还通过“华盛顿夫妇解放黑奴”的例子,强调了理念在推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借用“太极图”的比喻,对中国改革的来龙去脉作出全面的概括和展望。  

    毫不夸张地说,在张维迎的经济寓言中,蕴含着当代中国改革道路的历史缩影。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三位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年轻经济学者,决心合力将大量散见于张维迎著作和演讲中的寓言提炼整理,并精选其中的42个成书,从体制改革到企业命运,分层次、分侧面,通过厘清寓言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及逻辑、特定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使读者能够快速而便捷轻松地进入经济学领域,了解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该遵循的那些最基本的准则,并对中国社会经济现实有个直观和客观的认知,以便更好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经济,了解中国。

    为使此书界面更加友好,阅读感觉更为轻松直观,世纪文景总编辑姚映然女士向我们介绍,出版社特别邀请了著名时政漫画家邝飚先生为此书创作配文漫画,使得此书的风格更为平易、幽默,并透着辛辣。

    姚映然总编辑还强调,世纪文景希望此书能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经济学启蒙书,老百姓关注经济的入门图。同时,也可成为领导者洞察改革的透视镜,企业家穿越竞争的指向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