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济学如此强势,人们或多或少总要接触些,但许多经济学却让人生畏,这在于它们缺乏真实的生活场景。新近出版的《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一书,由三位年轻的经济学者、媒体人岑科、傅小永、邓新华写就。书中不仅收集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从业多年讲过的那些最精辟的经济学寓言和段子,更系统勾勒了这几十年经济学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途径。
张维迎的经济学深入浅出,不和稀泥,不拐弯抹角,逻辑彻底,单刀直入。他擅长将繁复艰涩的经济学理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用一个个形象的比喻阐述出来,这些比喻看似轻巧,但暗含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它们又通常是反驳当时社会某一主流的看法或社会成见,而主流看法、社会成见又涉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不知是陕北口音的讲故事魅力,还是张维迎的天赋,反正只要经过张维迎一讲,深奥的市场经济逻辑既通俗易懂,又让你感到"经济学离我好近"!”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被誉为中国人的经济学启蒙书,书中整理精选了张维迎的42篇经济学寓言,著名漫画家邝飚还为本书创作了配文漫画。
 经济学寓言,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在经济学爱好者中,有很多“小故事,大智慧”。比如关于凯恩斯,就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是说,有一次凯恩斯和朋友住酒店,他朋友使用毛巾时很小心避免弄脏其他毛巾,凯恩斯就嘲笑他的朋友,说只有弄脏毛巾,酒店才会雇更多的服务员,才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个故事是说,有一次凯恩斯擦鞋,由于付的钱太少,气得擦鞋的小孩向他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凯恩斯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仅仅看这两个故事,似乎各自都很有道理,但如果合起来看就会明白,这两个故事是相互冲突的。在第二个故事里,即便凯恩斯对小孩擦鞋的质量不满意,那也还可以雇他们多擦几次,直至满意,这不也如同第一个故事一样,刺激了就业吗?我相信大部分凯恩斯主义者是不会发现这两个故事的不妥的。
我曾经想的一个问题是,在普及经济学、推动市场观念传播的过程中,故事、寓言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市场观念需要人独立思考,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但故事能牵着人的思维走,有“忽悠”的嫌疑,那么,用故事、寓言来推广市场经济观念,是不是不合适?即便用故事能普及某项经济常识,但它对独立思考精神是不是反倒有侵蚀作用?
我思考的结论是,不管怎样,总是有很多人要用故事来影响人心的。既然人们如此偏爱故事、寓言,在思想市场上,推广市场经济理念的人似乎也就不能放弃这一手段。
我又想到古代的一个故事: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曰:“善!”
在这个故事里,梁王本来让惠子说话不要用譬喻,但惠子接下来却又用了一个譬喻,让梁王信服譬喻的重要性。要理解市场经济理念,需要细致的逻辑思考,需要对照现实反复检视思维过程,不用故事、寓言来“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似乎真的“不可矣”。
在中国,张维迎教授是用故事、寓言来说明经济学道理的大家。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经说:“我一直非常佩服张维迎教授。他的思辨能力非常强,口才非常好。他一在那里要讲一个什么道理,你就不得不被他逻辑的严谨性和思维的敏锐所感动,所震撼。”张维迎教授自己说,他演讲的时候,追求的效果是既让本科生听得懂,又让经济学教授感觉受启发。这样的演讲效果,离不开寓言的功劳。
我有幸参与撰写《张维迎寓言经济学》,在这个过程中,对张教授运用寓言的能力了解更多。他很少用书本上的寓言,而是经常自创寓言。这些寓言简单易懂,但背后的经济学道理并不简单。并且,这些寓言非常贴近中国的现实。
比如,他用“土豆为什么没有品牌,电视机为什么有品牌”来说明,越是复杂的产品、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商家越要想尽办法来让消费者信任,而品牌投入等于是商家的押金,商家如果作假,损失会非常惨重。这一寓言反击了这样一种谬论: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市场容易失灵。张老师用寓言说明,市场有自己的机制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说,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到“土豆没有品牌、电视机有品牌”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