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书摘——趣味解读经济学背后的真相 (三)

    砍了小树当柴烧——企业为何不讲信誉

  我在农村的时候,我们生产队种的树经常是长不大的。为什么呢?有人偷着把它砍了,或者有人放羊给啃了。生产队负责人就商量说,这不行,集体种树不行,应该分给个人。可是头一天把树分给个人,第二天就发现很多小树被砍了。生产队领导又说,不行,赶快趁没砍完之前收回来。然后就收起来。可是过几年又发现,公家的树没人爱护,于是又分下去,结果又被老百姓砍了,只好又收回去。你可能问,老百姓为什么要砍这个树?因为他预期不砍的话,你会收回去,结果你还真收了。政府的行为兑现了村民的预期,所以砍了收,收了砍,小树永远也长不大。

  2001年2月,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中,张维迎讲了这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张维迎阐述了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几个重要因素:产权、预期和信誉。当时正是中国加入WTO 前夕,社会上出现一波较为明显的市场乱象,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合同得不到履行,借款人赖账,经理人缺乏诚信,等等。对这些现象,社会主流的观点和习惯态度是谴责企业经营者素质低下、道德败坏,并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张维迎却不一样。他从产权、预期、信誉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企业不讲诚信的根源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并指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频繁管制,恰恰是加剧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善市场秩序,就必须推动产权改革、开放市场竞争、规范政府行为。正像他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中所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你要砍就去砍,只要不收这个树,过几年砍树的人就会后悔,没砍树的人就赚便宜了。这样,大家就觉得树真的是个人的,不会被收走。大家就都开始种树,树就会长成森林。”

  市场混乱源于产权不清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1992 年为分界线,在20 世纪90 年代取得重大进展。首先是政府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随之而来的是民营企业兴起,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走向产权民营化。但是,随着市场交易的活跃增长,一些不良现象也开始盛行,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行为大量涌现。在一般产品市场上,从过去的假表、假电器、假烟、假鞋,到后来的假棉被、假米、假药、假针筒等,假货不但没有随着一轮轮的“打假”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据当时的一次媒体调查,市场上最少15%~ 40%贴有宝洁标志的日用品是假货,甚至有许多危及生命安全的假货也流入市场,造成严重的事故。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造假已经不局限于产品市场。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有组织的报表数据造假屡见不鲜;在劳动力市场上,假合同、假雇佣、欺诈勒索等行为也层出不穷;在建筑市场上,“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到2001 年前后,社会上呼吁政府加强监管、要求工商部门加大惩治力度,甚至抨击“一切向钱看”的声音空前高涨,企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维迎对产权、信誉与市场秩序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与众不同、发人深省的观点。他的核心观点是:产权是企业信誉和商业道德的基础;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缺乏明确、稳定的产权预期,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村民着急砍小树”的故事,正是这种观点的生动表现。

  在上述观点中,张维迎讲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的最优选择与生命预期有关。假如一个人预期只能活一周,那他很可能花天酒地,胡作非为;但如果预期活20 年,他就会谨慎考虑一切行为的后果。中国很多企业不讲信誉,是因为企业领导人没有长期发展的动机。信誉是为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当人们不考虑长远利益的时候,信誉就无从谈起。企业领导人没有长久预期,最根本的原因是产权不明晰。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企业信誉没有长远关系。一个国有企业领导人作决策的时候,很少考虑长期后果,因为他也不知道能在领导岗位上待多久。既然企业未来的收益可能由别人分享,那么他肯定不会追求长远的利益。所以,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充其量只有“种菜”的积极性,而不会有“栽树”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权制度。

  规范市场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

  那么为什么很多私营企业也不讲信誉呢?原因在于,他们觉得产权没有可靠的保障。产权是通过预期影响人的行为的。一个人即便有了法律上的所有权,但如果感到这种所有权并不牢靠,也不会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行事。在中国,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民营企业对产权保护缺乏信心。另一方面,还有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不透明,太随意,很多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合法的事明天就不合法,今天归你的东西明天就不归你,结果导致企业投资者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大多抱着“能捞一把捞一把”的心态追求短期利益,就像张维迎讲的故事里一有机会就把小树砍掉的村民那样。这样一来,自然也能看到很多私营企业放弃信誉、制假售假的败德行为。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