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不仅是读书人的盛会——“世界阅读日”,同时也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诞辰450周年纪念日。
英国作家本·琼生曾有一句著名评语:“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岁月。”450年前,这位伟大的剧作家诞生在英国斯特拉特福小镇,从此一路攀登至人类文化之峰的高顶。那些不朽的“历史与爱情”、“阴谋与战争”,即便历经时光淘洗,也依旧闪烁动人光彩,不论在任何时代,最伟大的导演与演员们,也都将演绎他的作品视为自己艺术生涯之荣耀。正如同莎士比亚不仅仅属于文艺复兴时代,他的作品也是全世界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从2014年4月下旬直至11月底,国家大剧院将举行“致敬!莎士比亚”系列演出,以此纪念莎翁诞辰。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内,来自不同国家、讲述不同语言、演绎不同题材的八台大戏都将先后登台亮相。
相映成趣的是,进入2014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译林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新星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等出版机构和译者共同合作,再版或修订莎士比亚的相关作品,试图以优秀的精品作品向莎士比亚和经典致敬。
五套《莎士比亚全集》和方平三主张
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4年3月推出了由已故莎学家、著名翻译家方平主编,8位翻译家采用全诗体翻译的10卷本《莎士比亚全集》。本次收入莎士比亚迄今所有被学界认定的39个剧本及其他作品,是整个华语世界最新、最全的诗体译本。该译本印数5000套,而880元的定价,也使其成为了“史上最贵”的《莎士比亚全集》。
我国台湾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对本套译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专业戏剧家,其作品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并不是为了案头阅读。方平等人的译本,有望恢复莎士比亚剧作本来面目,从“案头书”变成“演出本”。
事实上,莎士比亚一直是必读的经典,在华语世界,莎士比亚的作品版本众多,光是《莎士比亚全集》就已经有四套,而方平主编的这套诗体译本已经是第五套全集。
在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之前,华语世界已有了四套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经过吴兴华、方平等校订),由章益、黄雨石等补齐的11卷本;1967年梁实秋翻译、在台湾出版的40册本;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译为主体、由已故学者虞尔昌补齐的五卷本;译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译(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校订),索天章、孙法理、刘炳善、辜正坤补译的8卷本。这四套全集,虽然出版的年代和译者都不同,但其中三套都是以朱生豪20世纪30年代翻译的译本为基础的。
本次推出的上海译文版《莎士比亚全集》,由方平、屠岸、阮珅、汪义群、张冲、吴兴华、覃学岚、屠笛8位翻译家翻译。该书的责任编辑冯涛介绍,该全集有两大特点是“全”和“新”。说“全”,因为它收了迄今发现的莎氏全部剧本,包括英国莎学界近年来才研究确认并已收录英国“河滨版”中的《两个高贵的亲戚》和《爱德华三世》本。除了剧本,全集还收录了他的长诗、十四行诗及其他抒情诗,比如增补了张冲翻译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是莎士比亚作品的长诗《悼亡》。说它“新”,是因为在每部戏剧和长诗的前后,都配有译者撰写的“前言”与“考证”,“前言”相当于导读,在介绍艺术特色的同时,还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纳入其中;而“考证”则梳理了莎氏作品的版本交替及莎学研究的错误勘订。
方平生前有三个主张:莎士比亚戏剧是用诗体写成,翻译时也要做到用诗体翻译;要把莎士比亚还原为专业戏剧家的身份;新版要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今,这些主张都融入到新译本之中。只可惜方平于2008年去世,没能看到这套全集的出版。
每个译本各有长短处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翻译莎翁作品之不易,冷暖自知。梁实秋就曾说过,他非常幸运,能够把莎翁的作品译完,因为他活得很长,有九十几岁,他说如果七十几岁就去世了,就译不完了。
方平对莎士比亚的痴迷更是非同一般。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张冲告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这套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方平的翻译至少占了2/3。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方平就已经着手做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并一直寻求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