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豆瓣网友写道,“每次看图书畅销榜都是一件很惨不忍睹的事情”,他不明白“成功学、心灵鸡汤类竟然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读物”,“这种文化市场是可疑的”。在反书托小组成员眼里,涉嫌炒作的书一类是书本身就很粗劣,甚至含有虚假欺骗性质,完全依靠书商的大肆吹捧才为人所知甚至一蹴而就成为畅销书,如臭名昭著的张悟本《把吃出来病吃回去》,刘太医系列的《刘太医说:是药三分毒》、《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等图书,当年曾被书托在各大媒体里热炒。事后总署(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严肃处理,证明这类图书的质量确实很糟。
豆掰反书托小组成员指出,书托们通常是找几个写手,去豆瓣或各论坛上写几篇吹捧得没边的评论,再雇佣一堆“民工”狂顶到爆炸。谁敢发个负面评价立即被“民工们”踩到底下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反书托小组除了发表揭露注水书评的评论,还告诉读者识别虚假书评的办法。如只要发现在“想读”和“已读”两个标签中加起来不超过20人的情况下,此书的评论却高达88条,给出的评价皆为四星到五星,其内容不外乎从不同角度对此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同,不乏题为“路过,没有发言权,看了书再来”、“对这本书小感兴趣,回头买一本”之类完全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论。有相同的文章被改头换面反复发表,甚至有的ID就直接取名“好书”,这些用户基本都是刚刚注册的书托。
面对反书托小组的声讨,一些组织虚假书评的出版商则显得很委屈。据《中国青年报》文章报道,有名被豆瓣反书托联盟揭露的某出版社编辑认为自己很无辜。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书如何克服庞杂的信息环境而为人所知,是需要一定宣传推广成本的。那些优秀的小众读物很可能就因为缺乏资金投入而淹没在不对称的信息之中。
有的读者对于书托者却也持宽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书托”们扎扎实实写出一篇好书评,也令人有所收获。但是那种低级无聊的牛皮癣一样的广告对读书人、爱书人确实是一种干扰,对纯净的网络书评环境是一种污染。
发生在2007、2008年前后,反书托联盟与书托们在豆瓣网上的激烈对阵,最终以反书托联盟取胜而告终,豆瓣网上的10多个书托ID被封禁,一些明目张胆在豆瓣网上建立的书托小组被解散,一些书托评论文章被删除。但与前赴后继的五毛党、隐身在各大商业网站整天以发帖为生的庞大水军相比,这种小胜确实可以忽略不计。
图书阅读这一天生具有高贵精神特质的文化行为,在数字出版技术与商业化大潮的合力冲击下,正在发生着扭曲变形。确实,在电商时代,不管什么东西,要想在网上卖得好,最重要的是普通人的评论。但不管怎样,不管是什么样的产品,不论是谁做的评论,基本的逻辑前提就是不应该无中生有,在光天化日之下造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