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书托小组”网上行动监督制衡注水书评

    净化出版环境 举报吹捧文章 

    反书托小组:对注水书评开火


    “成立这个‘反书托小组’是第三次尝试。”2007年12月,有感于《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在豆瓣网(下称“豆瓣”)上被“书托”热炒的猖獗势头,豆瓣网友(下称“豆友”)卢十四和朋友一同创建了“反书托小组”。 

    这个小组的“豆友”们采取“发表大量评论揭露真相”、“举报书托不真实的言论”等措施,最终使得10多个书托ID被封禁,书托所建小组被解散,书托评论文章被删除。 

    据了解,2004年9月创建的豆瓣网本意是打造一个“对用户有价值”的交流平台。近年来,“豆瓣”也确实在提供图书、电影、音乐等信息方面有着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尤其受到青年网友欢迎。许多用户习惯于在决定是否购买、阅读一本书时登录“豆瓣”察看其评论和评价,还有些用户则会对登录首页上于当天登上豆瓣热评榜的图书表示出极大兴趣。在此情况下,“豆瓣”网出于信誉和责任,将举报“受出版方雇佣、为出版物撰写美文”的注水书评,并将由此获得收入的撰写者群体称为“书托”。 

    “反书托小组”成员艾神甫说,“书托们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比在大街和电线杆张贴小广告更简单——只需要键盘、鼠标和两只手,甚至不需要大脑就可以去做。当然,由于不必暴露在公众视线下,且不会被揭露真实身份,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明目张胆地通过点击鼠标复制粘贴操作,让“托书”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网友:请书托们不要在网上做广告了

    近日,笔者点开这个小组最新举报的图书《生死劫危机定律100-1=0》,在“想读”和“已读”两个标签中加起来不超过20人的情况下,此书的评论却高达88条,给出的评价皆为四星到五星。其内容不外乎从不同角度对此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同,不乏题为“路过,没有发言权,看了书再来”、“对这本书小感兴趣,回头买一本”之类完全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论。有相同的文章被改头换面反复发表,甚至有的ID就直接取名“好书”。这些用户基本都是刚刚注册,只读过这一本书且只发表过这一篇评论。据知情人透露,这就是“书托”和他们的“马甲”。 

    书托们肆无忌惮的注水书评终于招致“豆友”强烈不满。其中,一篇评论《小白书托何时了?》揭露了“书托”们的行径。这篇评论也得到了诸多豆友的支持,被顶上豆瓣首页。一名网友愤怒地留言:“不知道越这么托这书越臭吗?本来作者可能写得不错,这样一来没人买了……拜托书托不要刷屏做广告了。” 

    在反书托小组成员眼里,涉嫌炒作的书一类是书本身就很粗劣,甚至含有虚假欺骗性质,完全依靠书商的大肆吹捧才为人所知甚至一蹴而就成为畅销书。如《刘太医说:是药三分毒》、《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这三本书,当年曾被书托在各媒体热炒,很多网友就指其含有明显的常识纰漏。 

    还有去年年底坚持用“无意义的书评就是最好书评”的“火星评论”炒作的《流血的仕途》及其终结版,其评论全文除了反复提及书名,正文内容和书的内容完全无关。 

    另一类是,书本身可能确实是好书,只是“书托”本身行为激发了网友们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如,新星出版社“走向经典”系列的《该隐与亚伯》、《大冒险家》、《白星》和《白衣女郎》等,网友们质疑它是否经典。 

    出版社苦衷:优秀读物很可能淹没在不对称的信息中

    对“豆友”们积极的反书托行为,豆瓣网CEO杨勃表示,“豆瓣不是媒体形式的评论网站,本身并不代表任何立场。”他表示,在“豆瓣”上这样的书托现象只是零星行为,“豆瓣”会继续通过各种机制来维护评价的有效性、权威性。“把一本书‘托’得天花乱坠,将不会有更多的销售正面影响。因为,可以被书托利用的窗口会越来越少”。 

    据了解,国内另一家购书网站当当网为了消除“书托”影响同样下了一番力气:增加了“买书才可评论”的功能,并在首页醒目标出“五星图书馆”字样,将曾获四五星以上的图书根据最新榜、月榜、年榜、累计榜等细分清楚。 

    一名曾被豆友指责为“书托”的某出版社编辑谈到他的苦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书如何克服庞杂的信息环境而为人所知,是需要一定宣传推广成本的。那些优秀的小众读物很可能就因为缺乏资金投入而淹没在不对称的信息之中。 

    “出版业自身并没有话语权,影响力很小。所依附的报纸文化或书评版又常常不是关注的重点。”造成如今弄巧成拙的局面。这名编辑坦言,“我是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豆友卢十四认为,不必把图书编辑妖魔化。他说,如果“书托”们扎扎实实写出一篇好书评,也令人有所收获。但是那种低级无聊的牛皮癣一样的广告对读书人、爱书人确实是一种干扰,对纯净的网络书评环境是一种污染。而伪装成庄重评论一样的评论,是对读者的一种误导。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