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行业都出现了“托儿”。卖什么,就叫什么“托儿”。比如卖布的,叫“布托”;卖鞋的,叫“鞋托”;销售房屋的,叫“房托”;介绍婚姻的,叫“婚托”;拉人看病的,叫“医托”;如此等等。“托儿”这个词,在已经出版的语言辞典里,未见收入。《汉语大词典》收有“托子”一词,与“托儿”相近,但它指的是“承担某些物品的器皿”,讲的是物;而如今“托儿”讲的是人,承担的任务是以诱骗手段为交易托底;两者词相近而意相远。面对社会上的“托儿”竞相出现,几乎涵盖了各种行业,甚至有一种“腐托”,专门为行贿受贿牵线搭桥,语词工具书也应“与时俱进”,将“托儿”一词增补进去。 由于在词典里尚未见出现“托儿”一词,对其也就还缺少权威性的解释,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一般是指那些以虚假欺骗手段误导受众,利用从众心理制造随群现象,剌激受众对某一产品的消费欲望,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被称为“托儿”的,既可以是指一种人,也可以是指某些人的共同行为。 这里,不妨分析一下愈演愈烈的“书托”现象。现在书界有各种各样的图书销售榜,内中“猫腻”多多。不少排行榜并不反映图书真实销售情况,实际上是一种“书托”。写书人、出书人和卖书人,为了能让某本书上榜,引起读者注意,打开销路,有先拿一笔资金去书店一次性或几次性购买此书的,造成“热销”假象,以保证上榜“露面”。至于榜单的根据,更有的根本不管实际销售数字,而是随心所欲的编造,欺骗读者的眼球,就更沦为一种“书托”了。还有各种各样的作者签名活动,有的现场火爆,看来似乎人气很足,实际上真正的读者并不多,而是人为导演的。出版商或销售商事先联系学校或什么单位,安排学生或职工到现场排队买书造势,书款由出书人或卖书人先交给学生或职工。来现场的人可以白得一本书,但却被作为“书托”为书商托了市。还有媒体上的书评介绍,内中自然有实事求是的,然而多的却是廉价的吹捧。这些胡吹乱捧的书评,误导读者去买那些不值得买的书,也是一种“书托”。从“书托”形式的多种多样中,可以看出“书托”既可以是某些人的专营,也可以是有关人员的合营。 图书是文化产品,图书出版业是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业。“书托”现象的不断扩展,反映了虚假欺骗谋取不义之财之风在业内蔓延,这与图书出版业的本质属性是相违相悖的。应该重视对“书托”的整肃治理。作为文化人的出版人,总该有羞耻之心吧,不妨先伸出人们的手指,刮一下“书托”的脸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