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场惊现网络“书托”:“反书托小组”向网络“书托”开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托儿”一词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不少行业就出现了“托儿”:房产销售的叫“房托”;介绍婚姻的叫“婚托”;拉人看病的就“医托”……然而,近来,大批新“托儿”的活动阵地却是各大网站、论坛。只要话题能引起网友关注,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托”的。

  伴随日益盛行的炒作之风,图书市场也在网络上出现了一批所谓的“书托”。在出版方的委托下,这些“书托”胡乱吹捧出版物,并将所谓的“书评”在网上大量发表,左右了不少读者的图书阅读、购买。当读书心得变成了推销广告,当个人体会变成了煽情滥情,再也按捺不住的网友们开始反击。最近,一批网友自发组成“反书托小组”,首次向“网托”开战,也揭开了“网托时代”的虚伪面纱。 

  ■网友呼声:哪里有书托,哪里就有反书托

  近来,不少“书托”在国内知名评论网站“豆瓣”上大量发表广告,恶性推销一本名为《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的书,引发众“豆友”对“书托”行为的声讨。而在这场声讨中应运而生的“反书托小组”,目前已经拥有600余位成员。面对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管理员卢十四向记者表示,“其实都是大家自发地在小组里讨论哪里又出现书托了”。

  自小组成立,小组成员们就开始不断揭发“豆瓣”上的大量“书托”和藏在“书托”后的粗劣图书,如《刘太医讲养生》等系列含有虚假欺骗性质的图书纷纷落网。不仅如此,为了防止网友上当受骗,小组成员还开出了一份题为《书托泛滥(购买有风险,谨慎看评论)》的“书托黑名单”,一些过分炒作、内容空洞的图书也被列入其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小组成员不遗余力地用“分析书评特点”和“追查书托ID”等方式找出“托儿们”层出不穷的“马甲”,“书托”大军似乎也在与书迷的次次交锋中越发精明,使得书迷不禁大呼“书托文章难辩!”因此,质疑的声音也不少:网上书评无数,以个人之见判别“书托”,会否有失公允?

  对此,卢十四认为,读者不是、也没有资格做“书托”的“审判者”,“反书托小组”只是一个讨论平台。“如果某个小组成员认为哪本书出现了‘书托’,他可以在小组里告知、宣传、倡议,愿意响应的人可以响应,有不同意见的也可以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带领书迷们“反书托”的,恰恰是引起公愤的“书托”们。

  ■图书编辑:过分炒作让出版业成最终受害者

  面对声势浩大的“反书托”行动,不少业内人士坦言:使用“书托”,也是图书宣传的一种无奈之举。一位专门负责历史类文化书籍的编辑介绍说:“如果不炒作,好书一定会被埋没;很多畅销书,未必比一般的书好多少,关键是发行和宣传的手段强。”

  然而,尽管出版商自知“现在的所谓书评,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了”,但要放弃这种宣传方式,却是万万不能,一位编辑透露说:“目前的出版业各个环节的运作还很不完善,大家都冲着短期利益做事情,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你没有书评你就吃亏’的怪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表面上看,读者是“书托”或不负责任的书评的首要受害者。然而,业内人士却指出,“过分炒作最终会让出版业蒙受损失”,虽然这种损失在短期内不易察觉,然而不断欺骗读者的行为将为出版商带来严重的诚信危机,最终迫使出版业重新反思自身,寻求改变。同时,对不良书评放水、开路的书评类媒体也将面临生存困境。对于短期利益的过分追逐,将本就不够完善的出版业变得更加混乱。

  因此,“反书托”行动在图书编辑看来,也具有积极作用。据一位图书编辑表示:目前市场上出现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书评类传媒,这些真正“鲜活、贴近读者”的书评,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书评的关注度,也有利于促进出版行业的发展。

  ■业界分析:图书评价系统有待完善

  成立于2005年的“豆瓣”是当前国内最大书籍、电影、音乐的交流和评论的网站。在“豆瓣”上,网友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搜索别人的推荐。页面上出现的所有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依赖于用户的选择。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评价机制的优势在于,读者不需要再被所谓“专家者言”左右,而能够获得更贴近自身的来自民间的声音。然而,Web2.0网站的特点,决定了“豆瓣网”在“书托”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