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场惊现网络“书托”:“反书托小组”向网络“书托”开战

  尽管业内人士对网络自发书评持乐观态度,但他们却不得不承认:“既然任何人都可以写书评,‘书托’当然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做广告。”从纸质媒体,到网络平台,当“书托”已经无处不在,人们开始反思当前越来越脆弱的图书诚信评价体系:如何才能让读者信任,让出版商安心呢?一位图书编辑透露说:“现阶段大家其实都不知道怎么做,只能靠着自己的良知,尽量做些老实点的书评。”由于图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市场将对它的评价、宣传起更大的作用。“当人们发现书评不光有社会价值,更有市场价值的时候,真实的书评媒体会自然接纳,虚假书评媒体也会自觉拒绝。”因此,“当前书评市场的混乱状况,是中国图书出版业从混乱走向完善、成熟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说到这里,这位编辑显得有些无奈:“这也许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伤痛。”

  ■书迷支招:提高眼光和修养比什么都管用

  尽管有大批网友出马揪“书托”,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各类“书托”却是“野火烧不尽”。据了解,目前不少图书榜单、现场签售活动中都存有猫腻,销售量造假更是时有发生。如何辨别“书托”,如何在混乱的图书市场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成了广大读者的新困惑。

  诚然,“反书托小组”的成员们归纳出了一些简单的“书托鉴别法”,例如:打开某本书的书评区时,如果看到的是“一片片太整齐”和“文字好却内容空洞”的评论,就值得警惕了。不过,对一般读者而言,这种所谓的“鉴别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甚至可能给读者造成“疑神疑鬼”的困扰。

  对此,资深书友安东认为,提高自身眼光和修养能够帮助读者从本质上获得识别好书的能力。“读的书多了,什么书值得读什么不值得,看一下马上一目了然,”安东乐观地表示,“需要炒作的大多都是快餐图书,对于真正的读书人而言,不读也罢。也正是因为大家上过当、看过垃圾,才知道经典的高明之处。”

  同时,在大部分网友看来,“反书托”行为主要在于反对“网托”的行为,对于书的阅读和鉴赏,还是见仁见智。出过书、也请人写过推荐的安东承认,从商业化社会的角度上考虑,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出版商对图书的宣传和推销也是其必须的营销手段,和“电视上天天放的广告”没什么不同。“书托”固然令人生厌,但“一本烂书,再怎么炒作也火不起来”。

  【“网托”大揭秘】

  影视找“托”,票房红火


  为了获取更高的票房或收视率,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制作方也纷纷找来“网托”帮忙。2006年底,冯小刚在宣传电影《夜宴》时高调抨击不少大片找“托儿”撑票房,更自称“没有做任何手脚”。

  此言一出,电影宣传找“托儿”的潜规则立时浮出水面。此后两年,凡有大片上映,知名论坛天涯上的网友往往都会展开论坛“抓托儿”的行动。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投名状》等大片纷纷上榜。据网友介绍,这些受雇于影片投资方的影视“网托”,一旦看到有人说电影不好,就立刻跳出来骂人,不仅“担负起了把不明真相的群众骗进电影院的任务,还不给别人发言的权利,太过分了!”

  “职业粉丝”,真假难辨

  2005年,各大选秀互动催生了一批大规模的粉丝团体,许多网站、论坛上也出现了不少自发组建的“粉丝俱乐部”和“粉丝圈”。而随后爆出的内幕消息则令人大吃一惊:这其中有一大批是受雇于经纪公司的“职业粉丝”!

  据了解,专职于网络炒作的明星“网托”们在“职业粉丝”中属于资历较高的一批人。他们常常在各大网站发表对明星的“爱的宣言”,一旦他们所力捧的明星遭到网友批评,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拉开骂战,化身“忠诚粉丝”,维持明星在网络上的人气。2006年底,有网友爆出孟广美聘请学生当“网托”在网上为她说好话,几个活跃ID更是反戈指责孟广美赖账不支付“每月400元”的报酬。虽然孟广美对此矢口否认,网友却表示“她现在说什么,都没有人愿意听了”。

  明星当“托”,自找没趣

  今年6月,新浪博客系统升级,从而爆出大量明星在自己博客上冒充粉丝匿名留言自夸的“博客门”事件,首当其冲的就有金莎、周杰等众多明星。为求人气不惜给自己当“网托”,明星们的亲自参与,将娱乐圈借用“网托”炒作的风气推向了高潮,也又一次考验了大众对娱乐界的信任度。

  在这些自我吹捧的留言中,明星们“托”自己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有的不断夸耀自己“可爱”,有的表白心迹要做自己一辈子的粉丝,更有的留言反击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大玩角色扮演,自编网友对话。事件曝光后,金莎自嘲“很寒很猥琐”向网友道歉,“岩男郎”黄明则辩称留言都是同事朋友所发……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