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字叫真相

    《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成为本月卖得最好的书,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是耐人寻味的。朱镕基个性十分鲜明,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是快人快语,敢说实话,而且作风务实,肯干负责。书名有“实录”二字,据说其中许多篇目都是根据本人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不加修饰,不做删改,充分体现了口语化、现场感、简单直接的“朱氏风格”。这或许正是该书可读性之所在,也是广大读者喜欢这套书的原因之一。

    这套书的内容主要由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发表或未发表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构成。中国经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所遭遇的所有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探索,在这里都有非常真实地表达,是非常宝贵的研究中国当代经济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涉及许多问题,包括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和每个中国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关心国家命运的角度,还是从关心个人命运的角度,这套书都有不可不读的必要性。

    一般说来,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试图掩盖真相的,一种是努力揭示真相的,朱镕基的文字应该属于后者。就读者而言,当然喜欢揭示真相的文字,而排斥掩盖真相的文字。无论是构建历史的文字,还是记录现实的文字,作为读者,所求不高,无非真相而已。在一定意义上说,《朱镕基讲话实录》满足了读者的这种心理诉求。而且,我们从今年大量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读物中,也能感受到这样一种探求历史真相的冲动和努力。本月上榜的这几种,王树增的《1901》、祝勇的《辛亥年》,都是很有真知灼见的,而且把他们的见解,建立在非常扎实、非常细密的对庞杂历史资料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所谓“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恰恰可以弥补往昔历史叙事之不足。崔永元《我的抗战》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以及保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具体而切实的历史细节,对于概念化、教条化的历史叙述,也是很好的纠正和补充。

    在我看来,李泽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和易中天的《中国智慧》,说出了另一种真相,或名之曰精神世界的真相和思想领域的真相。事实上,在这些方面,长久以来,我们被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所遮蔽,看不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哲学的价值、魅力和可贵之处。李泽厚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后现代到德里达,已经到头了,应该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候了。当然还早了一点,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声。愿有志者、后来者闻鸡起舞,竞创新思,卓尔成家,走进世界,那我20多年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985)后记中说的想要‘为王前驱’的意愿,也就可以实现了,有厚望焉。”这其实就是对真相的揭示,这种真相看似离我们很远,不如柴米油盐等民生问题看得见,摸得着,实际上离我们很近,也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因为,中国哲学的源头恰恰来自人类的衣食住行,是对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