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做中国文化脊梁

    “我始终认为,上海出版在全国当属第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总裁童健毫不掩饰自己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心一意做原创、出精品的赞赏。“体量不大,但上海出版人的认真劲儿全国少见”……连续一个月的基层采访中,记者不断听到出版界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类似评价。

    在全国出版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比较特殊的——没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多元产业亦不强势。用集团副总裁施宏俊的话来说,“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内容资源”。体量、资源不占优势,更加坚定了集团做好主业文章、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决心。

    《中国震撼》缘何震撼市场

    政治理论读物《中国震撼》今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销量已突破60万册,版权输出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不仅公务员喜欢,带队采访的本报副总编辑姚一宪说,他80多岁的老母亲,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实际策划人是集团总裁陈昕,我们拿到的基本是成稿。”责任编辑蔡欣告诉记者。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陈昕得知学者张维为在写探讨中国崛起的文章,就结构、写法等交换了意见。2010年七八月间,陈昕与作者进一步交流,提出“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作者在原稿基础上专门加上一章,“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最终成为副题。

    “即使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也希望把学术出版更多引向大众。没有读者,再好的书也体现不出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说,《中国震撼》是世纪出版集团近年很好处理“传承和有影响力”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以往,出版社更注重文化积累,市场传播能力较弱。

    毕业刚刚5年的蔡欣,既是《中国震撼》的责任编辑,又是重要的营销推手。蔡欣说:“3月到5月,公司安排了很多场宣传活动,针对读者的演讲就有20场。效果出乎意料,4月中旬,很多媒体希望采访作者。”她说,下半年,公司将把宣传触角从“北上广”引向其他地方,预计销量还会提高。

    施宏俊告诉记者,几年前,集团规划了大众、工具书、传统文化等6条产品线,并据此整合重组资源,一些新的策划出版机构应运而生。蔡欣所在的世纪文景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相关板块迅速做大,从上海教育出版社分出来的世纪外语教育图书公司,已经从起步的每年四五千万销售码洋,增至现在的一亿多。

    每一个字句都精雕细刻

    “我是来买这套《辞海版·新课标·学生系列词典》的,跑了好几个书店都不齐,顺便再采购些学生爱看的课外读物”。10月14日,记者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物流中心采访时,正好碰到一群前来采购的上海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嘉定区启良中学图书馆的采购员这样告诉记者。这本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辞海》最新衍生品种。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三楼过道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图片:1994年,与《辞海》有缘的徐立德夫妇再次购买新版《辞海》。何为“有缘”?社长彭卫国解释说,解放后第一版《辞海》1979年面世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一些青年是凭着结婚证购买的,徐立德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当时正值书荒,很多人是靠背《辞海》考上大学的。

    “好的工具书,每一个字句都要精雕细刻,一个字都不希望多。”总编辑潘涛说,在辞书社,很多工具书花了编辑10年、20年的心血和精力,由此成长起来。熊月之,从背《辞海》到编《辞海》,现在已经开始写《辞海》。副总编辑余岚说,有位教授起初对编撰条目不以为意,交稿后编辑提出“一麻袋”问题,老先生服气了,诚恳地对编辑说:“你来给我们讲讲课吧。”肯花时间精力、保证投入,自然产生精品。历史地理编辑中心的王圣良说,出版社获得过18个国家级图书奖项,仅他所在的中心就拿了10个以上。

    工具书编辑最难创新。上海辞书社却想出了很多新路子。文学鉴赏编辑室的刘小明说,《文学鉴赏大辞典》出版时,引起很大争议:鉴赏书能出辞典吗?可就是这套“请大家写小书”的出版物,用其堪称经典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打动了众多读者,仅《唐诗鉴赏大辞典》就卖了300多万册。市场跟风品种渐多时,出版社又另辟蹊径,推出了一套《外国文学鉴赏大辞典》,“网罗名家、名篇、名译,让别人无从超越”。

    语文词典编辑室的孙毕说,出版社在不断修订、维护工具书的同时,会进一步挖掘图书资源、作者资源,延伸出版很多图书。他现在正进行一个新尝试,开发全媒体版《现代汉语大词典》,包括印刷版、网络版、掌上电子辞典、手机版等。彭卫国也谈到,出版社正探索向数字出版转型,到今年年底,工具书数字授权收入预计近100万元,辞海阅读器也有100多万元收入。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