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出好书
“给朱天心的短信刚写到一半,想请她在明年要出的书里写个序。”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编审陈飞雪指了指手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到出版社以来,陈飞雪已经编辑出版了5本原创作品,“作者都很硬”:《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作者之一是久不写作的李泽厚,《世纪末的华丽》作者则是最近在大陆市场非常热的台湾女作家朱天文。业界反映,一直致力于翻译出版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开始做原创了。
陈飞雪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只有她一个人在做原创,“设置这样一个岗位,反映出集团改革的一个思路:不拘一格出好书”。到社时间不长,陈飞雪果然不负众望,出版了几本“很译文”的图书。她说,编辑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自己想用几年时间,选择几个重点作家,把华语文学家族最精华的东西呈现出来。
上海译文社的原创历史当然远早于此。周恩来总理在病床上拍板、出版社10余年全力组织编撰的《英汉大词典》是起步最早、投入最大、成果最丰硕的大型原创作品。第二版修订时,六七名编辑硬是坚持了6年,投入达460万元。这部工具书后,出版社又出版了《德汉大词典》、《日汉大词典》等多部大型工具书。
“我们组一个稿子,至少要一年半才能出版,尤其是引进书,编辑要反复核对原文。”社长韩卫东说,上海译文社不求品种数量,看重的是出版后能否在市场上站住脚。除非选题很热,否则没有再版可能的选题是不会批的。总编辑史领空也说,长期追求文化品位使出版社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气质,很多人夸奖类似图书时会说这本书“很译文”。
“全国每年出版30多万种书,有多少书能流传下去?我们很自豪,我们的书可以。”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敢像余岚这样“夸下海口”的还有很多人。也正因此,在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中,集团均是国家骨干出版项目的主要担当者,在获得国家奖项中居领先地位,在多个主要细分市场占有率上位居前列。
记者在几天采访中深深感到,原创精品意识已经完全内化于集团上下,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有形的内容管理机制,但集团的每位编辑都在心甘情愿地“磨”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