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现象”何以成就

    因为策划发行的高中教辅销售量大、覆盖面广、价格低廉、服务周到,山东梁山民营书业在出版圈内小有名气,更因为其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被业界称为教辅发行“农民军”。近年来,这支“农民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走品牌之路;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面貌今非昔比——近20家民营书业公司中,具备总发资质的2家,二级批发资质的10家,策划发行60余个系列品牌,涵盖6000多种单品,年销售码洋约6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正规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由梁山县新闻出版局牵头,梁山民营书业频频以整体形象高调出现在业内大型展会上,被业内惊呼为“梁山现象”。

    金榜苑:从4间房到2万平方米物流中心

    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是梁山数一数二的民营书企,金榜苑的成长几乎就是梁山民营书业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之路的缩影。

    金榜苑掌门人王朝银是土生土长的梁山县赵固堆乡王大井村人。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教辅销售在梁山渐成气候,不少人靠肩扛手提跑学校推销教辅让腰包鼓了起来。王朝银也想试试,但他不满足于仅仅把教辅材料批发来再卖出去。2001年,他带着两个弟弟和6个老乡,筹措了60万元资金,在县城租赁了4间简陋的平房,到烟台、青岛等教育发达地市聘请编辑老师,跑工商、税务、新闻出版部门办理相关手续。2002年3月注册成立了梁山黄河书社,主营业务是编辑发行高中助学读物。

    书社成立后,王朝银为第一套教辅定名《创新设计》,第一次印刷3万册。但由于质量、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全部采取赊销的方式,退货的多,卖完书不给货款的多,年终结算,亏损近百万。面对挫折,王氏三兄弟不服输,他们吸取教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改进渠道,实行契约营销,即公司和营销人员签订销售合同,用合同制约双方业务和利益关系。2004年,金榜苑获出版物二级发行资质。在巩固《创新设计》的基础上,研发推出《步步高》丛书,自此,金榜苑形成《创新设计》和《步步高》两大教辅系列,步入了平稳持续发展阶段。2009年,公司在梁山经济开发区征地100亩,建设了2万平方米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年底,公司获出版物全国总发行资质。2010年,公司被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确定为“教育出版研发基地”。

    “梁山现象”背后的五大“法宝”

    如今,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天成书业有限公司、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等梁山民营书业的佼佼者,年销售已达近10个亿,创造了“梁山现象”。对此,不少人都很好奇——梁山民营书业怎么能在盘子不大,竞争激烈的出版行业脱颖而出?

    梁山民营书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多方面原因,改革开放、新闻出版业大发展、教育考试政策的调整等外部因素,无疑是梁山民营书业成长壮大的沃土,但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现象”,更得益于梁山书业人的“内功”——

    一是品牌之路。梁山书业靠产品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大公司一般有2~3个品牌,小公司1个品牌。每家都聘请一线教师做编委,其中不少是省市县优秀教师,甚至是高级、特级教师,要求带过三次高中毕业班。为保证研发质量,金榜苑在全国各地选聘了200余位老师任专职编委,签约编委600余人。公司十分重视产品创新和内容更新,产品年更新率超过60%。每轮产品编写前,编委都要分成几十个小组,奔赴全国各地,对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学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编写框架和体例。编写过程中,每编辑一个章节,随时征求一线老师们的意见,随时调整和修改。初稿形成后,选择百处学校万名师生试做试用,然后修改定稿。为了确保图书质量,公司坚持9次审校——专职校对3校,一线老师4审读,主编老师审校,最后校对核红。金榜苑有个档案室,不仅记录着公司的成绩和荣誉,也展示公司在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出现差错的产品。这些产品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金榜苑人警钟长鸣。

    二是庞大和忠诚的营销队伍。梁山本土有2000余名营销人员,绝大多数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图书发行资质。这些营销人员土生土长,多是亲朋好友,进退与共。梁山书业都遵循薄利,最大限度让利客户,加之在成本和分销体系上严格控制,保证经销商都有钱赚,因此维系了忠诚的民营经销商队伍。这些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精明的王朝银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了这些家乡伙伴,编织了密集全国的营销网络,这些营销人员为金榜苑销售了数亿册的教辅图书。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