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城市待业青年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而批准开设的书摊书点,到80年代中后期一批有文化追求的人文书店的诞生,再到90年代大量异常活跃的民营书业和泥沙俱下的盗版盗印,直至新世纪民营书业一系列品牌机构出现、大量品牌产品涌现、大宗版权引进、更多精英人物叱咤风云,中国民营书业30年进程的曲折与精彩丝毫不输于中国出版业30年改革的曲折与精彩,亦不输于中国整个社会30年开放的曲折与精彩。这是一个同心圆,也是一个洋葱圈,大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开放,大故事是中国书业的改革和开放,小故事才是民营书业的发芽与成长。三者共享两组关键词:改革与开放,突破与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新时期中国的民营书业实际上还不满30岁,但我们却要给她过30岁生日的原因。197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中国民营书业的元年。这里所指的民营书业,即现今人们常说的非国有书业。
我们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书业的改革发展感同身受,我们对民营书业的改革和发展更加感同身受。2008年12月18日晚,我们一帮人聚集在浙江大厦宋园茶舍内,回顾了民营书业怎样从编印教辅书开始,到购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报号刊号印行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到组织北大、人大中文系和英文系的学生翻译国外流行小说,以致引来了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查处与禁令,再到正式大量引进西方当下各类精品书籍。我们总结了民营书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以长沙黄泥街、武汉武胜路为代表的草莽时期,到以北京惠侨饭店、湖南邵东市场和内蒙卓资市场为代表的野马年代,再到以开卷书业信息、当当、卓越、第三极、贝榕、光合作用及新经典等一大批以资本技术、商业理念+文化追求为代表的从野马归槽到知识创意飞跃的年代。民营书业的这三个时期,恰好分别对应了中国社会文化饥渴、商业混乱、财智创富的年代。这让我们深切认识到,民营书业的一点一滴、一笑一颦、一进一退,都不是孤立的,背后一定有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还有国家和政府的逻辑。我们历数了民营书业30年中无论正与邪、抑或非正非邪,但不得不说的风云人物:被查封的成都希望书店老板周六炎,如今不知梦醒何方;尹明善如果没有“教育书刊社”的前身,很难得说他会有“摩托大王”的今世,也难得前总理朱镕基的青睐;资本市场的大玩家刘波凭一套《传世藏书》搅动了中国出版业,却不知道他眼下是隐于东瀛还是美利坚;还有一大批当年各自称雄一方,如今全都淡出书业江湖的人,如郑健、贾鲁生、李继科……在中国民营书业有标本意义的人物中,王炜“去”了,席殊“倒”了,李国庆“赚”了,任志鸿“赢”了,路金波“发”了……林林总总,这就是民营书业。其实,对应中国社会文化饥渴、商业混乱、财智创富的又岂止是民营书业发展的年代划分,国营出版业包括新华系的发展,又何尝没有同样的阶段性特点?去了,倒了,赚了,赢了,发了,不知所终,不能回到故土的,又岂止上述民营书业人物?在一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在一个动荡不稳又不能彻底变革的时间段,那是一种逃不掉的宿命。
一杯清茶,一番畅谈。北京的冬天本就不再冷,何况茶舍里的暖气很足。在座诸君,有的不愿回顾往事,有的前瞻未来四顾茫然,有的慨当以慷,有的语气平和但暗藏机锋地继续论道,有的大谈“国民待遇”和出版权。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民营策划商已经占据了一般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和畅销书市场更多的江山,这应该是民营书业30年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未来30年会怎样呢?下一个阶段的成果又会是什么样呢?民营书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是政策,是自身缺陷还是两者兼备?过去的30年,民营书业不停地在突破和提升自己;未来30年,民营书业如何突破自己,如何提升自己,这恐怕不仅是民营书业从业人员需要思考和认清的问题,也是国有出版业甚至政府应该认清的问题。民营书业发展,功与过、好与坏都与政府有关,与其生存依赖的行业有关,当然,首先与自己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