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来说,私有化一直是个极有吸引力的概念,它和自由、竞争、市场、效率、帕累托最优等词一样,共同隶属于经济学家最常用的字典。可是,罗马俱乐部又是以泼冷水、挑毛病、作出悲观预言而著称的。他们先后搞出了“增长的局限”、“全球化的局限”,破除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这次又轮到了“私有化的局限”。
从漫漫历史长河来看,资本主义、全球化以及私有化都是新兴的事物。它们存在的时间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微不足道,这些制度却在短期内由于其自身巨大的能量而彻底改变世界。1989年,著名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随着其后的苏联解体而名声大噪。私有化理论一下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公理,简直是每个国家都必然要走的道路了。
可惜的是,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私有化的进程也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顺利。本书作者就精心收集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十多个领域推行私有化的案例,从能源供给到交通运输,从文化传媒到电信邮政,从医疗保险到垃圾处理,从教育改革到公共安全,每一个失败的案例都无情地揭示出盲目私有化的某些弊病。
比如在最近几十年里,东南亚、欧洲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把水资源的供应私有化了。我们可以想象,出于逐利的目的,私人企业会有激励铺设更多水管,增加水的供给。可是渐渐地,政府却发现水价失控了,不断上涨的水价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反过来,又因为水的供给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一天都离不开,对供水进行规制将在短期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结果就是供水的效率远没有想象中那样不断提高。
与供水相比,更严重的是污水治理问题。作为水供应商,往往缺乏足够的激励来同时推进污水治理。污水治理与净水供给本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是政府只在供水方面推行私有化,没有认真思考污水处理问题,最终高昂的代价仍然需要全社会来偿还。
能源部门的情况真是让人头痛,经济学里把这类问题归为“外部性问题”。也就是说,现实社会情况多种多样,产权界定有时候会非常复杂。环境污染、供水安全等问题的责任没有界定清楚也很难界定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地私有化,反而会把潜在的外部性问题放大,造成严重后果。最终企业得利,而整个社会的福利将遭受损失。
教育和医疗这些不关系到“物”而直接关系“人”的领域也存在这类问题。眼下,教育私有化和医疗私有化正在很多国家推行,我国也已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在某些方面,这些改革确实增进了效率,使得教育和医疗的供给通过引入竞争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正是存在这种因素,医疗成本有可能不降反升,反而加重病患者的负担。
而且,医疗和教育更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甚至生命的关键环节。全面私有化以后,政府失去在这些领域的价格指导能力,最终必然使得某些底层群体失去获得医疗和教育的机会。而这方面的缺失,将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致命的打击。这种责任太沉重,同样是落在全社会的头上,同样也只有政府能够将它扛起来。
所以,私有化与公有制是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模式,背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职责和义务。即使是被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先驱”的亚当.斯密也从来没有否认政府的“守夜人”角色。毫无疑问,保障安全是政府的职责。但安全远不止“国防安全”和“社会治安”,还应包括食品安全,饮水安全,交通安全,免于失去医疗的安全,免于失去教育的安全,免于生活在垃圾城市的安全等等。
很多涉及人类长期福利的责任无法私有化,至少还没有找出将其有效私有化的办法。在这种情形下,推进私有化的进程必须慎之又慎。但反过来看,这本书绝不是在否定私有化。甚至可以说,在这本书列举的与公共福利有关的领域之外,私有化的经济体制几乎都取得了成功,私有化的大趋势势不可挡。
这本小书只是为私有化进程划出了必须谨慎对待的区域。我们应该明白,公有制也好私有化也罢,都只是资源分配的手段。提高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安全,这才是政府永远不能忘记的艰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