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过犹不及——罗马俱乐部成员、《私有化的局限》著者魏伯乐教授专访

    ■1980年代以来,鼓吹私有化的时间已经够长了,现在是需要把钟摆摆过来一些的时候了。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关注什么,如果我们更注重穷人的利益,那么就不应该市场化并且私有化。如果我们关注创新,则市场化、私有化是更好的选择。

    ■在1970年代,西方的政治权力格局大约是强政府-弱私人部门。30年之后,经过全球化和私有化的迅速发展,情况刚好反过来了,变成了弱政府-强私人部门。而在中国,目前似乎还停留在西方早先的情况。

    ■我支持保护公共利益,反对强权,不管是来自政府,还是私人部门。


  1970年代初,由世界各国学者、政商精英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推出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在全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持久的讨论。2005年,由德国学者魏伯乐(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等三位教授主编的《私有化的局限》一书,是罗马俱乐部对1980年代以来席卷世界的私有化风潮,作出的又一实证考察。

  这本书第一次对全球范围的私有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勾勒出了全球化与自由化中的历史性事件,通过各国、各主要行业50余例私有化案例的实证分析,对私有化的成败得失,做了比较客观的分析研究。

  魏伯乐教授是罗马俱乐部成员、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中心主任、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德国联邦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德国社会民主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言人,著述颇丰。

  2006年11月3日,藉魏伯乐教授在上海短暂逗留之机,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学者。

  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言人、头发胡子雪白的魏伯乐笑容可掬,和善礼貌,侃侃而谈,但也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对于敏感问题不作正面回答。作为学者,他常常出言谨慎,字斟句酌。在反复申明对中国问题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对有关中国现实问题的提问,他也做了同样处理。

  记者:《增长的极限》被很多批评者认为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因而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过于悲观的预测———直至今日,能源问题并没有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您认为此书中的观点需要修正吗?

  魏伯乐: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很难被接受。他们认为在北方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对于资源消耗的限制,可能为南方国家的发展设置障碍。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第一个报告———此书已有中文版———叫作《四倍跃进:福利加倍、资源利用减半》(F 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中已有回答。我的主要意图,在阐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达到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提高。

  今天上午我刚刚参观了宝钢集团,发现他们正在做这样的工作:产量大幅度增加,但资源消耗却大幅度下降。这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至于在《增长的极限》中我们对于世界石油生产的悲观预测,我想提到目前人们经常谈论的峰值石油(peak oil or Hubbert Peak theory)的概念,也就是说,石油生产力基本上遵循一种“钟型”的曲线。起初石油生产力随着基础建设投入的增大而提高,在某一点石油生产潜力达到峰值,超过这一点后石油生产量就会下降,价格上升。今天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个峰值。这说明罗马俱乐部当年的预测还是准确的,起码在石油资源这一点上。

  记者:《私有化的局限》一书是否表明您反对私有化?

  魏伯乐:这本书的主要论点不是反私有化,而是强调好事不能做过头。世界银行特别是英美国家认为,私有化和市场化比国家垄断要好,能有更高效率并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谈的是公共产品的例子,比如公共教育、警察防卫系统、饮用水供应、电力等,那么较好的办法还是政府掌握这些部门的准入许可和资源的获取,而具体管理完全可以是私有化的。

  如果某种公共品是政府垄断供应的,那么公众就可以审时度势,采用某些策略来对政府垄断进行控制;而如果是私人垄断,惟一有控制权的就是私人企业的股东,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为公众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在法国和菲律宾等国供水系统私有化的案例中,私有化后在私营跨国公司控制之下,水价上升很快,并且供水部门的基础设施投入很不足。但在政府垄断的情况下,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要明显比市场更有效。在我们这本书中就有一个例子———德国的房屋火灾保险。15年前这一块是由政府运营的,后来私有化了。尽管经济学家预测竞争机制的引入将压低市场价格,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出现了好几个私人公司相互竞争,并且这些公司都竞相派出更多代理人员来争夺客户,最终还是需要消费者来埋单,结果保险的价格上升了50%—70%。所以在这个例子中,政府比竞争性的私人部门更有效。

  再比如我们在书中提到的医药领域的一个案例。由于长期以来医药领域的私有化和私人部门的盈利需要,在2003年之前,世界上与医疗保健相关的投资中,有90%是针对仅占世界人口10%的那部分人口的,而热带病的投入只有1%。由于医药公司大量的资源用于投入到超级畅销药的生产,与普通人健康和生命相关的常见疾病药物的研发被忽略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