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的局限》作者与记者见面会实录

    孙素青(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图书公司副总经理):很高兴各位今天能够光顾我们世纪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图书公司,参加这次关于私有化问题的对话和讨论。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魏伯乐教授。魏教授是德国联邦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德国社会民主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言人,是罗马俱乐部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本《私有化的局限》的第一作者。

    坐在这边的是刘昶先生,他是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是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我们今天很荣幸地请到刘昶教授做我们的现场翻译。

    坐在魏教授另一边的是我们高等教育图书公司的总经理何元龙先生。再过去是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王小卫教授,他也是这本《私有化的局限》的译者,他帮助我们非常准确地诠释了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思想。再过去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周翼副教授。各位记者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等会儿各位提问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个自我介绍。

    下面由高等教育图书公司总经理何元龙先生致欢迎辞。

    何元龙:尊敬的魏伯乐教授、尊敬的刘昶教授、王小卫教授,尊敬的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大家借魏伯乐教授访问上海的机会聚在一起,就《私有化的局限》一书展开讨论和交流。首先我代表高等教育图书公司非常荣幸地请到魏伯乐教授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我说非常荣幸并不是客套,因为刚才刘昶教授告诉我,魏伯乐教授昨天下午来上海,今天晚上10点的飞机就要离开中国,一共只有30多个小时,花在我们这里的时间就占了1/4,所以这真的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

    这本《私有化的局限》是我们高等教育图书公司今年春天4月份推出的一本重点图书,到现在11月份,秋天,再来回顾一下在中国推出半年以来的情况是蛮有意思的。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10位专家推荐10本好书,这本书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比较学术的,我们初印6000册,短短半年的时间就销售一空,这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

    大家知道,这本书是魏伯乐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一份报告。它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对私有化这个问题做了严肃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我个人认为是非常中肯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讲到罗马俱乐部,大家记忆犹新的是80年代初那本《增长的极限》,那是第一本介绍到中国的罗马俱乐部报告,那时这本书的冲击力非常大,谈论《增长的极限》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学生如果谁没有读过这本书,就被认为是落伍、老土。今天我们推出这本罗马俱乐部报告绝对不是为了唤起一种回忆,在现在这样一种时机推出这本书是有它自身的意义,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需要。首先,中国经济经过了20多年改革开放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以往比较纯粹地关注经济增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的一个发展。大家知道,增长和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纯粹地关注增长到关注社会全面的发展,这肯定是一种进步。其次,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也已经到了新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眼光、手段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对象来说,从研究单一问题到复杂问题,从表面的到本质的;从方法来讲,从规范的、理论的到更多地关注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和眼光,也从以前局限于区域的、一个城市的到现在全球的视野、全球的眼光。《私有化的局限》这本书,为什么契合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呢?第一,它是非常注重实证研究的一个专著,超越了一般的经济研究,具有非常宽广的视野,对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都做了一个严肃的、中肯的(评价)。所以我碰到一些学者,他可能一开始并不马上接受这本书的某些结论,但是过了几个月我们再聊,就发现他对这本书及其作者的研究方法还是非常赞同的。最近2年,我们对我们的改革、我们的一些举措在进行反思,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引起了一些公众的怀疑和责难。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没有经过批判的市场经济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而经济学家也只有经过了这些怀疑、批评和责难以后,才会更成熟和理性。我们推出这本《私有化的局限》,它的意义也在这里,就是正好在我们这样一个拐点的时候引起我们更多的反思。

    今天的时间很宝贵。我想,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我们媒体的朋友,留给魏伯乐教授。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推出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以及它的意义所在。

    谢谢大家!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