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3日,《私有化的局限》一书作者魏伯乐(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教授在沪上做短暂停留。马不停蹄的紧张日程中,魏伯乐先生除了赴宝钢参观、访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发表公开演讲外,他的另一重要安排是就《私有化的局限》一书与学界、媒体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对话。
魏伯乐教授是大名鼎鼎的罗马俱乐部成员。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有46个国家、近百名科学家参加,因在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而名扬四海。 这个报告就7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非再生资源的浪费等方面不断成指数增长的本质进行研究。随着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日益显露,使这个报告在世界上,尤其是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80年代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在学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一度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多数人就是从那时知道了“罗马俱乐部”的大名。
2005年,罗马俱乐部再推力作《私有化的局限》(Limits to Privatization: How to Avoid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作为一份提交给世界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的报告,《私有化的局限》第一次对全球范围的私有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勾勒出了全球化与自由化出现的历史性事件,通过对各国、各主要行业50余例私有化案例的实证分析,对私有化的成败得失,对它的利与弊,做了客观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正反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在国企改革和发展非公经济中借鉴参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高度评价此书,指出,“在华盛顿共识的黄金时代,私有化被当作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意识形态与利益权衡一度战胜了关注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局限性的经济学理论与经验。魏伯乐教授和他的同事通过系列案例研究证明了私有化的局限性。”
2006年4月,《私有化的局限》一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高等教育图书公司引进出版。鉴于对目前中国改革所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本书的翻译、出版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该书甫一面市,即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强烈反响,《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书评栏目特约重稿予以推荐。半年时间内该书即销售一空。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昶为本书中译本欣然做序,盛赞本书对目前中国改革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称《私有化的局限》是“一本每一个关心改革过程中自身利益及公共利益的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书。它讨论的是全球范围内私有化的经验教训,里面讲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与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有关”。
魏伯乐教授的官方身份是德国联邦议会议员、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言人、环境委员会主席、前联邦议会全球化研究委员会主席(1999-2002);同时,他的身影也活跃在学界和知识界,他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还是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Wuppertal Institute for Climate,Environment and Energy)的创始主席(1991-2000),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他著述颇丰,如《四倍跃进:福利加倍、资源利用减半》(2001年已由中国工商联合会出版社出版)与《地球政治》(Earth Politics),其中前者直接导致欧洲社会目前正在倡导的“四倍数革命”,即资源使用减半,人民福祉加倍(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著名的英国伦敦伯丁顿“零能源发展”社区就是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个实验性、示范性资源再生利用模式。
2005年初,魏伯乐先生曾来上海,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就本书的主题做讲演,讲演后当场将中译本的版权欣然赠与中方。魏伯乐教授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以及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至为关注,这也是他此次访沪非常愿意和学者、媒体交流的一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