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中原可猎象 中华五千年冷暖,在大师名篇

    经中国科学院一批专家多年精心编纂,《竺可桢全集》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至七卷。作为我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一生笔耕不辍,学术著述多达200万字以上。 

    在已经出版的《竺可桢全集》中,有科技名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最初二千年温和潮湿

    根据历史和考古材料,竺可桢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气候温和,年均温度比20世纪70年代高2摄氏度左右。在这以后,年均气温有2摄氏度-3摄氏度的摆动,寒冷时期主要出现在殷末周初、六朝、南宋和明末清初。 

    从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亚热带动物化石推断,二千多年前,中国气候温暖潮湿。因为出土的竹鼠、獏、水牛、野猪等许多动物化石现在只见于热带和亚热带,西安、河南地区已经不存在了。 

    然而,对气候变化更直接的证据,则来自于殷代具有很多求雨刻文的甲骨文上。在殷墟发现的10多万件甲骨文,有数千件与求雨或求雪有关,从其中能确定日期的甲骨文推断,当时安阳农耕下种比20世纪70年代要早一个月。武丁时代的一个甲骨文刻文上明确说,“打猎时获得一象”。这表明在殷墟发现的亚化石象必定是土产的。而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

    周朝初期,我国气候依然温和,这从竹子当时能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曾起到了显著作用就能看出来。中国当时形成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如衣服、帽子、器皿、书籍、家具、运动资料、建筑部分、以及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明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而目前在黄河流域,竹子已经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作物了。 

    春秋以后冷暖更迭 

    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恶化了。在公元前903和897年,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江曾发生过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表明公元前十世纪时期的寒冷。这种寒冷大约持续了一、两个世纪。 

    《左传》中曾经多次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此外,《左传》《诗经》中还经常提到像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梅树只能抵抗零下14摄氏度的最低温度,自唐朝以后,我国华北地区就很少能看见梅。而商周时期,梅树果实“梅子”还是人们日用必需品,像盐一样重要,人们用它来调和饮食,使之适口。 

    秦、汉时期,我国气候继续温和。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二三个星期。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货殖传》,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桔树、漆树、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的北界均比现在要推向北。 

    到东汉时期,我国气候趋于寒冷,有几次冬天寒冷,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但东汉的冷期并不长,当时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曾著有《南都赋》,赋中有“襄橙邓桔”之句,表明河南省南部桔和柑尚十分普遍。但到了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当时气候已经比汉武帝时期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今淮阴、扬州)视察10万士兵演习,由于淮河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国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说明那时的气候已经比现在寒冷。 

    唐宋两朝温寒不同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我国气候也变得和暖宜人。在长安,梅树生长于皇宫,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满种梅花,所以称为“梅妃”。与此同时,只能抵抗零下8摄氏度的柑桔也种植于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病桔》诗中,曾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武宗李炎在位时,宫中也还种植柑桔。长安可种柑桔并能结果实,可见当时的气候相当温暖。 

    宋朝时,梅花因其一年中开花最早,被推为“花中之魁”,深受全国人民喜爱。但在11世纪初期,我国华北已没有梅树,梅树只能在西安和洛阳的皇家花园及富家宅邸中培养生存。宋朝著名的诗人苏轼曾在咏杏花的诗中,有“关中幸无梅,赖汝重鼎和”之句,哀叹梅在关中的消失。同时代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嘲笑北方人常误认为梅为杏,在咏红梅的诗中有“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之句。从这种简单的物候常识,就可见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 

    12世纪初期,我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第一次记录太湖结冰,而且冰的坚实足可以通车。寒冷的天气还把太湖、洞庭湖出名的柑桔全部冻死。公元1153年-1155年,金朝派遣使臣到杭州时,靠近苏州的运河,冬天常常结冰,船夫不得不经常备铁锤破冰开路。 

    明清以来相对转寒

    在公元1400年-1900年的500年里,冬季气候相对寒冷。在这500年间,我国气候最寒冷的时期是在17世纪。例如,唐朝以来每年向朝廷进贡的江西省柑园和桔园,在1654年和1676年的两次寒潮中,完全毁灭了。在这50年间,我国的太湖、汉江和淮河均结冰四次,洞庭湖也结冰三次,甚至位置靠南的鄱阳湖也曾结了冰。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