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希望——在《竺可桢全集》(一至四卷)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其实没有资格在这里发言,在座还有好多跟竺老很接近的、在科学事业上很有成就的同志,都比我更有资格来发言。不过既然主席点名,我就讲我的两点感想吧。

    一点是,竺老是一位真正的大科学家。大科学家嘛,首先是在科学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个不用说了,竺老一生的许多著作就体现了他的成就。但是我想,大科学家不只是在科学上有很大的成就,还有很宽的眼界,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很强烈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关注的一种感情和一种努力。竺老作为科学家,不仅关心具体的科学成果,还关心整个科学、科学与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科学与整个自然。在这些方面,他有一些很深刻的观察和许多很有远见的想法,指引着我们在这些方面都能跟得上时代、跟得上科学的发展,他做了很多的工作。我想这部《竺可桢全集》就充分反映了他科学工作的许多方面,包括具体的科学成就,包括科学与各方面的关系,包括科普。

    还有一点,我特别关心竺老的日记。这个日记过去出版了一部分,我也没有都读,但是很感兴趣。这个日记提供的史料,对研究竺老的一生,对研究竺老所接触的他那个生活圈子,学术界、教育界,以及他所接触到的政治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准确的、细致的史料。研究现代史、当代史,除了许多别的方面的文献资料之外,像他这样一位著名的人物,所写的日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我看这个文字介绍讲,竺老全集有二十卷,现在出版了四卷,还有十六卷待出;十六卷里,有十四卷是他的日记,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七四年。不到四十年,有十四卷,这个篇幅是很大的。这么大的篇幅记录了几十年的历史,对竺老个人,对竺老所在的浙江大学,对竺老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对竺老所接触的科技界、教育界的很多人物,对我们中国的近代、现代历史,一定会有很详细的、很具体的记载,不光是反映他的一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代。这个史料非常宝贵。原来出过五卷,现在有十四卷。我想,一个是选择的时间,一个是选择的内容,我希望——我看这也是编选日记的宗旨——完整、真实、如其本来面貌地来进行编选。我很赞成这个编选的方针。

    我们也读到过别的一些日记,比如说吧,早几年出版的宋云彬的日记,编选的人加了个名字叫《冷眼红尘》。这个编者大概是从市场角度考虑,这个名字编得像电视剧,好像比较会有销路。但是我想,有人会批评这个名字取得并不是那么的好,因为宋云彬并不见得是那么冷眼地看这个世界,他还是很热心地参与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这暂且不管它。我发现,这本宋云彬的日记——《冷眼红尘》里面缺了一些东西。是当时就没写上去,还是编者由于种种考虑把它删掉了呢?我脑子里就产生了疑问。后来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宋云彬的日记里有一条,开新政协会议的时候,就是一九四九年六月开会以前,宋云彬是救国会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当时说新政协会议开完以后,可以考虑民主党派就保留三个。当时民主党派有十几个,考虑就保留三个,一个是民革,过去跟国民党有历史渊源,但是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再一个呢,是民建,跟工商业有关联的,算是一个;还有一个呢,就是当时以知识分子为背景的民主党派,有好多个,大概可以合并成一个。他的日记里面记了,说是周恩来和李维汉去北京饭店,同救国会的人谈话,提了这么一个设想:现在是这么多党派,将来开完政协会之后,可能合并、整合成“三界”:跟国民党有联系的政界;跟共产党有联系的商界;跟知识分子有联系的学界,这么三个大党派。他的日记曾经在《新文学史料》里面发表过一段,那一段里面就包括了这么一条。现在他的日记出了一本书,而这一条没有了。把他以前分别发表过的一些段落,和后来集成了书之后的内容这么一比较,就缺了这么一条。而我想,这还是很重要的一条。当时对统一战线啊、民主党派啊,曾经有过这么一种考虑,后来救国会还真就解散了。宋的日记对这样一些历史渊源,提供了一些很重要的史料。也不知道为了什么缘故,在整理出版的时候把这条给删掉了。我想,那个编者一定是有什么顾虑,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跟后来的做法不一样,所以就不提这个事情了。但是,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来讲,宋云彬所提到的那条史料是很重要的一条史料;后来出的《冷眼红尘》把它给删掉了,这是很可惜的。这是一个例子。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