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希望——在《竺可桢全集》(一至四卷)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再讲一个例子,就是《朱自清全集》,里面也有一部分是朱自清的日记。朱自清是一位文学家,是大文学家,“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朱自清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日记写得很细致,出版之后,我也看到了一篇批评的文章,说这个《朱自清全集》里面的日记,有一部分在出版之前在一个什么刊物上发表过,而后来经过整理的《全集》的日记里头有一个段落整个都没有了。这个段落牵涉到他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他有过一些思考,写在自己的日记里头了。编者大概觉得这是隐私或者有什么影响,就把它删掉了。但是写批评文章的人说,这段日记很客观地记载了朱自清夫妇之间产生的一些问题,朱自清怎么很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其实表现了处理好夫妻关系的一种态度,而后来他们的夫妻关系确实一直很好,这并不损害朱自清的形象,也不损害朱自清夫人的形象,把它删掉似乎可惜,保留下来,对了解朱自清、了解他们的家庭还是很有好处的。这件事当然不涉及政治,但是涉及到这么一个人物的一个侧面。所以我就想到,宋云彬的书——《冷眼红尘》里面处理日记,《朱自清全集》处理日记,都做了删节;而这些删节或者是亲属有什么考虑,要做一些删节,或者是编者有什么考虑,做一些删节。我想,这些涉及隐私的问题或者一些还有影响的问题,从家属、从编者这个角度多考虑考虑,考虑得周到一点,也有他的道理。但是,我觉得家属和编者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思想要再开放一点,对历史资料更尊重一点,不要完全按照现在的想法,这个事情是不是有损形象啊,这个事情是不是会涉及到什么政治啊。从编者的角度去处理,删掉很多,编者也许是好心,但是考虑未必很周到,未必能考虑到许多方面。由于他这么一处理,删掉了一部分,读者未必能够接触到日记原稿;而被编者删掉的这些史料,有可能对了解这个人、了解某一段历史还有重要性。所以,编者在这些地方,我觉得,根据我前面讲的朱自清的日记、宋云彬的日记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最好更慎重一点,更尊重一点原貌,更少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因为后面的书还没出,我这些话也是表示一个希望。

                                       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本文由樊洪业、潘涛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也未曾发表。现征得作者夫人孙小礼教授同意,由本报公开发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标题为编者所拟。)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