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版前言 二 序 三 第一讲 亚里士多德“潜能”与“实现”原理及“四因说” 四 第二讲 “目的因”与“动力因” 五 第三讲 儒家如何贯通“四因说” 六 第四讲 儒家:“动力因”、“目的因”的表示及两种层次之说明之问 题 七 第五讲 思想蝗层次分际及道德的形上学等相关问题 八 第六讲 道家:消极形态的“动力因” 九 第七讲 道家: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一 出版前言 二 序 三 第一讲 亚里士多德“潜能”与“实现”原理及“四因说” 四 第二讲 “目的因”与“动力因” 五 第三讲 儒家如何贯通“四因说” 六 第四讲 儒家:“动力因”、“目的因”的表示及两种层次之说明之问 题 七 第五讲 思想蝗层次分际及道德的形上学等相关问题 八 第六讲 道家:消极形态的“动力因” 九 第七讲 道家: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十 第八讲 道家:“目的因”及从“不生之生”说明存在;通过养与玄览 (观照)而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