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有华人的北卡罗来纳州,林伟杰的生活也迅速地“美国化”。中学时代,他曾经在父母朋友的中国餐厅里打工,收盘子,洗盘子,点菜服务生,几乎所有的岗位他都轮流做了一遍,不菲的工钱全用来交了学费。到了大学,他则依靠奖学金读完了博士学位,空闲时间在学校宿舍兼职当值班员。“多余的零花钱,我曾经用来买过基金。当时有些同学热衷于炒股票,不过因为我所研读的是双学位,课程紧张,根本没时间每天跟踪股价,研究公司基本面,自然而然基金成为我投资的首选。”
确实,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共同基金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华尔街的新贵,再加上股票市场的繁荣,还是大学生的林伟杰对于含有股票投资的基金充满信心。这一“思维习惯”保持至今。或许是职业的原因,林伟杰后来对股票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于是决定投资品种的时候,股票型基金突出重围,成为他个人投资组合中当仁不让的“主力”。当然,弃股票择基金还有不得已的苦衷,“在美国,证券从业人员虽然可以买股票,但是买之前,或者抛之前都要申请批准,太费时间。所以还是买基金省时省力。现在到了中国工作,国内的基金、股票我们都是不能投资的,狭小的选择面促使我只能投资美国的基金。”
至于选择基金的标准,林伟杰说得很简单:“选择好的公司,好的投资团队,并且有稳定增长的基金。”他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全部买了自己公司,也就是富兰克林集团下的基金。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上市基金公司,差不多有60年的历史,管理着超过3700亿美元的资金。“在美国,偏股票型基金的分类比中国复杂得多,我们最老牌的一个收益基金和公司的时间差不多长,有60年,平均下来每年大约有10%到11%的增长率。这个基金我自己也买了。”“我比较喜欢以每年稳定增长为目标的基金,有些基金某年可以达到30%甚至翻番的增长,到下一年就亏光了,风险太高。”
也正因为他欣赏“稳定增长”型基金,林伟杰更倾向长期投资。他说,自己曾经持有基金的期限最长达到了5年,一般在2到3年左右获利了结。“这个基金5年下来,平均年收益率大约为12%到13%,我感到很满意。”
敢冒险又防风险 一如他诚实稳重的外表,林伟杰的投资风格异常稳健。因此在谈起失败经验的时候,他想了半天才记起一件尘封往事。“曾经有几年,我在中华网做CIO(首席投资官),当时很流行风险投资。有几个工程师做了个项目,然后找我入股,结果这个公司运作了1年多就没了,钱全都打了水漂。”“风险投资如果运气好的话,回报率可能是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回报高风险也高,我正好遇到的是高风险。”说话间,林伟杰无奈地耸耸肩。
所幸的是,他的投资组合分散了整体的风险。“做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很重要,少部分钱放银行,25%左右买货币市场基金,因为流动性好,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然后30%到40%的钱买基金,10%左右买保险,还有一部分钱用来买房子,或者做些高风险的投资。年轻人可以多做些风险高的投资,中年人最好还是以稳健投资为主,比如像我这样。”
“保险我是在香港买的,主要是意外险和健康保险,万一发生意外状况,多少有个保障。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非投资,因此投资类型的保险我从来不买。”林伟杰说,他对于中国的情愫缘于大学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参与组织了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与会者有各国政要,也包括了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韩叙。在韩叙大使的邀请下,林伟杰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且一直希望有机会回国服务。所以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在上海买房子。“我个人认为上海的房价可能是有一点泡沫,不过买房子最重要的除了地段还是地段,比如静安区就这么大,房子就这么一些,房价不太可能大幅度下跌。”他说,“我在香港工作很多年都没有买房,买房与否和经济基本面有很大关系,目前看来中国大陆长期的经济发展向好,所以我觉得长期居住在上海的人可以考虑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