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 毕业于美国范德毕特大学,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法学博士学位。早在1996年,他就加入了富兰克林集团下属的坦伯顿新兴市场集团,担任资深副总裁,在越南、中国、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此外还曾在中华网公司担任过首席投资官和高级战略副总裁并兼任中华网中国市场的高级运营官。
投资理财经历: 中学时代在中国餐厅里打工挣钱交学费,依靠奖学金读完了博士学位,空闲时间在学校宿舍兼职当值班员。多余的零花钱用来买基金。
目前投资美国的基金,全部买了富兰克林集团下的基金,尤其喜欢偏股票型基金,曾经持有一只基金的期限达到5年,平均年收益率为12%到13%。多数基金持有两三年就获利了结。
几年前投资入股做一个项目的风险投资,结果这个公司运作了1年多就没了,钱全都打了水漂。
在香港买了保险,主要是意外险和健康保险。
下一步打算在上海买房子
理财理念: 一个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能够开发出其他人不曾发现的价值,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拜访上市公司来发现股票的价值。
选择基金要选择好的公司,好的投资团队,并且有稳定增长的基金。
做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很重要,年轻人可以多做些风险高的投资,中年人最好还是以稳健投资为主。
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非投资。
从“老牌劲旅”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新兴市场部门的分析师成长起来的林伟杰,从骨子里流淌出诚实敦厚的味道。聊了近两个小时之后,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于投资股票驾轻就熟的自信。这位超级信仰“价值投资”的总经理说,那些能够分享证券市场成长的投资是最好的投资。
“新兴市场之父”的徒弟 林伟杰的办公桌案头放着本马克·莫比尔斯的著作《Passport to Profits》(通向盈利之门)。这位光头的性格明星曾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十大投资大师,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新兴市场之父”。
当话题自然地落到莫比尔斯身上的时候,林伟杰说:“莫比尔斯曾经是我的上司,我跟着他工作了很多年,我们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新兴市场,包括中国。”这个话题令人备感振奋,当我们不免抱怨中国股票市场混乱的格局的时候,林伟杰毅然拿出投资大师徒弟的风范,“不管在多么低迷的市场里,其实都有办法找到值得投资的公司。即使是巴西这样的国家,平均每3到4年来一次金融风暴,当时我们依然挖掘出不少有价值的公司,而且我们管理的基金同样能在那里取得骄人的业绩。”
“我是彻底的价值投资者。”林伟杰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能够开发出其他人不曾发现的价值,“比如有一家上市公司,你发现它实际上值3元钱,而它现在的股价只有1元钱,这就是价值。我们的做法是以1元钱买入,而后放在那里长线投资,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其价值才会被认可,而后股价上涨,直到我们觉得股价相对于公司本身的价值已经得到释放的时候,我们才会抛出。”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发现股票的价值呢?多数人的困惑莫过于此。除了传统的分析财务报表,林伟杰说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拜访上市公司”。“过去我跟着莫比尔斯工作的时候,我们所在的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新兴市场部门有一架自己的小飞机,通常我们会亲自拜访那些感兴趣的公司。我和莫比尔斯的足迹几乎遍布南非、巴西、墨西哥、波兰、俄罗斯、印度、土耳其、韩国等等各个新兴市场国家。我们到南非的金矿里面看工人如何工作,也到俄罗斯看石油工厂的工作状况,只有实地考察之后,你才能真正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
当然,衡量公司价值的复杂性远甚于此,经验、感觉、专业素养、战略眼光、判断力一个都不能少。林伟杰说了个小故事。若干年之前,他和莫比尔斯一起拜访一家生产维生素药片原材料的公司,当时全球范围内对维生素药片的原材料供不应求,因此这类公司通常业绩骄人。那家公司有不错的设备和生产线,但是地上非常之脏。于是莫比尔斯低声对他说:“地上这么脏,他们生产的药你敢吃吗?”林伟杰说:“问题的实质是,这家公司当时辉煌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全球范围内巨大的需求,因为需求量大,所以他们的产品自然卖得好。但是这家公司内部的管理,或者说他们真正的竞争力可能不高。”
偏好“稳定增长”的基金 8岁起随父母移民之后,林伟杰的学生时代是在美国度过的。“和中国人的习惯不同,美国的教育最为强调独立,一般的美国小孩从15、16岁起就开始打工挣零花钱,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美国孩子就有理财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