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收入的增长必然要考虑“钱生钱”。理财市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十分红火,购置房产增值、买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大家都在关注市场的风云变化,试图寻觅到适合各自生活的理财方式。盘点理财市场,或许能看清来年的趋势,获取更好的理财收益。
加息后仍是负利率 今年对普通百姓影响最大的非银行加息莫属。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出乎意料地宣布加息决定: 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金融机构再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这是9年多来首次加息。面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不断攀升,居民储蓄实际上早已是负利率了,大家都不愿再把剩余的资金放入银行,银行的储蓄存款增幅减少为多年来少见。央行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但也只能缩小利率与CPI的差距,并没有回到正利率的水平,储蓄存款似成鸡肋。在存款利率升高的同时,贷款利率也上调了。
此次加息的更深意义当属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存款利率下浮,这是银行向利率市场化迈进了重要一步。对于贷款买房者来说,还款的压力有所增加。有学者认为,央行加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过热的房地产降降温。
买房贷款更严格 要说今年房地产的行情,可能每个上海人都感觉到温度的炙热。在市区,不管何种楼盘,只要开盘必引来购买者连夜排队,排队摇号买房成了申城一大景观。这么旺的需求,房价岂有不涨之理。
今年上海市商品房价格一路猛涨, 7月预售均价达到了7546元/平方米,9月更涨至8148元/平方米,比去年成交均价猛涨2251元/平方米,涨幅达38.17%。 目前上海商品住宅价格的格局形成:内环线以内均价在1.5万元/平方米; 中内环间向1万元/平方米靠拢; 中外环间向8000元/平方米方向走; 外环线以外在6000元/平方米大关之内。
眼见房价的节节上蹿,投资房产的人自然高兴,投资增值迅速。
但房价涨势也令人忧虑。有数据显示,上海房价收入之比已高达15倍,远远超过了国际上认为的3至6倍的合理水平,而上海房价的涨幅也超过本地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由此引发了对上海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
政府采用多种手段,以抑制房价的上涨。比如,限制期房转让、新房销售必须上网,使房价公开透明。在银行贷款方面,银行加大了对买房人的审核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买新房贷款的比例从8成降到了7成,买第二、第三套房要提高利率等。投资房产的人也一定感受到现在买房贷款不如以前那样方便了,但房价依然高企。
暂且不管是否存在泡沫或者泡沫有多大,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现在大多数上海工薪阶层买不起房子,即使能买也要背负沉重的还款压力。人们不解,上海房地产业在高速增长,为什么老百姓却不能享受其所带来的好处呢?
经济学家易宪容认为,国内房地产泡沫是不争之事实。但是面对着这样大的泡沫,为什么总有人出来为之辩护?为什么反对的声音会那样大呢?当然是因为利益所系。政府需对此保持警惕,如果任凭既得利益集团谋取暴利,最后被伤害的,只能是广大民众利益及整个社会经济。
宏观调控让物价降下来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房价上涨,更带动了新一轮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今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高达53%,投资处于亢奋状态。与此同时,CPI也在进一步上涨。如果不采取降温措施,经济就会一发难收。对此,中央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主要从两方面下猛药,一是紧缩货币政策,二是收紧土地政策。
宏观调控带来的最直接效应是,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地方政府不能随意批地,也不能随意提高公共产品的价格。四季度起,宏观调控效应逐渐显现,物价的涨幅终于得到了控制。10月份CPI同比增幅为4.3%,涨幅比9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这是今年6月份以来,CPI连续4个月上涨超过5%之后首次回落到4%左右,CPI终于退出“红线”之外。但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预计明年物价涨幅不会低于3%。
做股票“丢人” 宏观调控降低了投资者对企业盈利的预期,也使低迷的股市雪上加霜。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国九条”给中国资本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市场一时充满了期待。
好的政策需要具体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成立了6个专题小组落实“国九条”,其中包括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方面、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方面、解决股权分置方面和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方面等专题工作小组。但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非一日之寒”,要解决好确实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