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经历周期性波动

    对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很有研究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在《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一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5个周期。从1977年到现在,又经历了5个周期。

    在前5个周期中,曾有3次“大起大落”。每次“大起”,GDP增长率的高峰都在20%左右。1977年后,曾有4次大起,GDP增长率的高峰明显下降,但仍然较高,均超过了10%。

    刘树成阐述了1977年至今的5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1977~1981年)
    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个波谷,经济增长率为-1.6%。1977年,经济增长率上升为7.6%。1978年达到高峰,经济增长率超出11%,达到11.7%,出现经济过热。针对经济过热,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紧缩型宏观调控。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经过调整,经济增长率从1978年的高峰11.7%,降为1979年的7.6%、1980年的7.8%、1981年的5.2%。在这个周期内,从1978年的高峰到1981年的低谷,经济增长率波动的落差为6.5个百分点; 上升阶段2年,下降阶段3年,共5年。

第二个周期(1982~1986年)
    1982年、1983年,经济回升,经济增长率分别回升到9.1%和10.9%。1984年,经济增长率远远超出11%,达到15.2%的高峰。针对经济过热,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紧缩型宏观调控。

    但过热局面没有控制住,许多地方和单位仍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1985年,经济增长率为13.5%。1986年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没有到位,潜伏着进一步引发新的过热的可能性。1986年,经济增长率为8.8%。在这个周期内,从1984年的高峰到1986年的低谷,经济增长率波动的落差为6.4个百分点; 上升阶段3年,下降阶段2年,共5年。

第三个周期(1987~1990年)
    1987年,经济增长率又超出11%,达到11.6%的高峰,经济再次过热。1988年,经济增长率仅略有下落,为11.3%。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针对经济过热,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紧缩型宏观调控。1989年、1990年,经济增长率分别降至4.1%和3.8%。在这个周期内,从1987年的高峰到1990年的低谷,经济增长率波动的落差为7.8个百分点; 上升阶段1年,下降阶段3年,共4年。

第四个周期(1991~2001年)
    1991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2%,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1992年经济增长很快冲出10%,达到14.2%的高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全线紧张,金融秩序混乱,明显出现了经济过热。1993年上半年,过热态势继续延续。针对经济过热,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紧缩型宏观调控。

    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为抵御随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1997~1999年连续3年又继续下滑,这样一共连续下滑了7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0年,经济从7.1%的低谷开始回升至8%。但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又降到7.3%。

    在1991~2001年的这个周期内,从高峰(1992年)到最低谷(1999年),经济增长率波动的落差为7.1个百分点; 上升阶段2年,下降阶段9年,共11年。

第五个周期(2002年至今)
    2002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3%。2003年,上升到9.3%。2004年又升到了9.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