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上V形反转的复苏之路

    在今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披露之前,很少有学者对全球以及中国经济表示乐观,IMF新近的《国际经济展望》对全球和发达经济做出了悲观预期,在我看来有些过于悲观——至少美国金融和经济已经出现了好转迹象。至于中国经济,国内最早提出V形反转的也许是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士,我赞同他的观点并坚持中国经济已经走上复苏之路,宏观经济将于5-6月之间全面走强,比我们预期的提前了一个季度。对此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作为简要概括。

    一个趋势:经济V形复苏。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仅有6.1%,比去年第四季度的6.8%更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恶化。这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去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接近13%,基数很高;二是如果有月度GDP的话,那么我相信2008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GDP增长大约在5%左右,3月份的经济状况应该有了明显好转。

    两个转型:消费超越投资和外贸成为最重要增长引擎,服务业超越制造业和采掘业成为GDP首要推力。从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而言,外贸仍然不佳,同比降幅接近25%,但消费和投资强劲。首季消费增长15%,投资增长28.8%。另一个细节不可忽视,即中国目前的CPI和PPI都在加速下滑,综合物价因素的实际消费增长约15%,是23年来的新高;而实际投资同比增速也超过30%,几乎比去年首季翻番。中国消费增长也许是个谜语,去年在楼市股市暴跌的同时消费强劲,今年则在次贷阴影和就业严峻的背景下消费高涨,令人困惑。今年首季农村消费增长甚至略快于城市,看起来全年消费增长都有可能为GDP贡献4.5至5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驱动经济的第一动力。目前第三产业的GDP占比为44.2%,比去年全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也许V形反转需要更多证据,我们不妨再看一下其他综合指标。一是工业增加值的变化,3月份同比增长达到了8.3%,是过去4个月来最好的;二是发电、用电和交换电量逐步回复正常,工业用电从去年12月份的-12%以上恢复到目前的零增长;三是货运量和运价有所复苏,其中3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综合看起来,经济复苏应当是真实的。

    经济复苏得益于经济刺激计划和信贷投放。四万亿元刺激方案中第一第二期项目的启动,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都极大地提升了民众信心。首季4.58万亿元的信贷投放也对金融机构、实体经济乃至资产价格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个结构变化:中进外退、国进民退、大进小退。次贷危机导致外资进入中国抢滩的势头有所退潮,刺激内需导致中资力量上升。出于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信贷资金大多数以银团贷款或者供应链融资的方式,跟着大项目和央企走,非公经济的投资热情和信贷扶持相对较弱。中小企业财务上的脆弱性和财税扶持手段的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始终难有明显起色。上述三种结构变化,显示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

    四个隐忧:外贸堪忧、企业绩效堪忧、就业堪忧和通货紧缩堪忧。经济复苏中暴露出经济刺激未能深化结构调整,一是外贸形势不乐观,估计全年外贸规模同比萎缩20%,而外贸顺差同比则基本持平,春季广交会也许能成为全年外贸走势的风向标;二是通货紧缩难以避免,预期全年CPI和PPI分别为-0.5%和-5%,宏观调控和通货紧缩抗争的胜算不大;三是就业压力相当沉重,如果企业不再努力避免裁员,那么情况会比现在更糟糕;四是企业效益情况不佳,预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利润增长为-15%至-20%,维持零增长的希望都相当渺茫。而产能利用率可能仅在60%-65%。

    宏观经济本来就是反映总量不反映结构缺陷、反映速度不反映效益缺陷的指标,因此中国经济V形反转已经明朗化。

    五个政策建议:第一个政策建议是要慎重对待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方案,考虑到不太可能形成所谓“次贷危机第二波”的冲击,考虑到中国宏观经济的明显复苏,对进一步的刺激方案应当慎重,中国实体经济规模不足以支付和承担拉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压力,但能鼓舞全球信心。

    第二个政策建议是外贸应重规模轻顺差,既鼓励出口又鼓励进口,尤其是资源和技术的进口,较大的外贸规模给中国提高产能利用率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好处,远远大于顺差带来的一系列压力。

    第三个政策建议是信贷数量宽松仍应适当延续,价格宽松余地已经不大。经济复苏仍然需要相对宽裕的信贷规模支持,不过继续调降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均不大,汇率也应以稳为主。

    第四个政策建议是通过财政贴息和银行放贷流程改革“双管齐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以此带动民间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避免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格局。

    第五个政策建议是惠及民生的方案设计,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参与利益分配的主体和环节,使中低收入的民众得到实惠,类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类,不如货币直补更阳光和更受民众欢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