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九六二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于一九O二年二月二十七日生在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父亲是一家面粉厂厂主,后任蒙特雷县司库,母亲是学校教师,喜爱文学,他在母亲的熏陶下,从早年起就阅读了大量欧洲古典文学作品,深受希腊古典文学、《圣经》和英国传奇亚瑟王故事的影响。一九二O年至一九二六年间,斯坦贝克曾断断续续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同时从事多种劳动,自食其力。他当过筑路工人、农场季节工、饭店侍者、报馆访员等等,与劳动人民有广泛接触,生活经历丰富。
在大学学习期间,斯坦贝克开始写作,一九二九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写的是十七世纪英国强盗亨利·摩根的历史传奇。一九三二年发表了描写加利福尼亚生活的短篇故事集《天堂的牧场》,次年出版《献给一位无名的神》。这些早期作品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一九三五年,《煎饼坪》问世,立即受到文艺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怀着深切的同情,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家乡蒙特雷的一批退伍士兵。他们尽管失业流浪,但仍鄙夷金钱,珍视友情,帮助弱者。故事十分感人。类似的题材在作者后来的作品中屡有出现。一九三七年出版的《人与鼠》描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流动农业工人梦想靠打短工攒钱买一块土地,过上人的生活,结果仍逃脱不了悲惨绝望的命运。在《人与鼠》中,作者无情地揭露了美国资产者剥削移民劳工的黑暗、可耻的现实。
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在美国达到鼎盛时期。一九二九年经济萧条,工人普遍失业的现象促使厄普顿·辛克莱、西奥多·德莱塞、约翰·多斯·帕索斯等著名作家都执笔描写经济的不景气、失业、城市败落和农村贫困等各种社会现实。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在一九三九年出版,也替作者奠定了声誉。这部小说描写俄克拉何马州佃农约德一家离开长期遭受干旱和沙暴威胁的家乡,长途跋涉前往西部谋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加利福尼亚,却又陷入果园主的剥削与压迫,终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参加了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小说反映的问题在美国人民中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成为美国三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式作品。
在《月落》(1942)和《珍珠》(1948)中,作者显示了卓越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才能,出色地把现实主义风格和讽喻手法加以结合。《月落》是作者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战地记者的亲身感受,描写挪威一个滨海小城的人民奋起反抗纳粹占领者的故事,曾对当时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起过重要的鼓舞作用;《珍珠》讲述一个印第安渔民采到一颗稀世珍珠,招致贪婪的白人的迫害,弄得家破人亡,最后他手刃仇敌,把那颗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珍珠扔回大海。这篇故事寓意深刻,文笔优美,情节动人,曾改编成电影,也十分成功。
斯坦贝克后期的主要作品是《伊甸之东》(1952)和《烦恼的冬天》(1961)。后者写大学生伊坦·郝雷在金钱的引诱下日趋堕落,但又良知未泯。作者通过郝雷烦恼的一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尖锐辛辣地批判了美国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
《伊甸之东》是萨利纳斯河谷两个家族从美国南北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家世小说,它交叉运用象征和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斯坦贝克在创作《伊甸之东》时,最初的构思是以他自己的家庭和他青年时代在加利福尼亚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小说中第一代的主人公就是作者的外祖父塞缪尔·汉密尔顿。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塞缪尔带着妻子从爱尔兰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定居。他为人正直,聪明、勇敢,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与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以求生存并创造较为美好的生活。塞缪尔教育成人的子女大多秉承了他的善良性格,但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美国社会中,他们命运多舛,坎坷失意。在这里,作者用品格高尚的失败者的遭遇驳斥了美国社会机会均等、单凭个人勤奋就能取得成功的神话。在写作过程中,斯坦贝克发现汉密尔顿一个家族的家史不足以完成主题发展的要求,便引入特拉斯克家族,并把他们阴暗痛苦的历史同汉密尔顿一家较为光明的历史糅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