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主办的“中国书店2003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将在琉璃厂举槌,此次“大拍”集中了古籍善本、碑帖拓片、名人书札、舆图资料以及现代版画等300余件拍卖品。对于古旧书爱好者而言,这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拍”将是他们怀着欣喜之情赶赴的盛宴。但是,他们寻觅古旧书的去处不仅仅是拍卖会。
书是文化最直接的代表,在崇尚字纸的中国古人眼中,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藏书”。那些泛黄的古旧书,对于其痴迷者,有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正是爱书人对古旧书的执着成就了古旧书业。现代的古旧书业起源于古代的书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书肆业逐渐分解为古书业、旧书业和新书业三个部分,其中古旧书业因其鲜明的传统经营特征而成为书肆业的历史延续,然而现代的古旧书业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书肆业的形式,而有了更加广阔的内容。
拍卖——最吸引眼球的盛会 今天古旧书拍卖的盛况要感谢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因为正是他们于1993年首次拍卖了一批书画碑帖、善本古籍,才拉开了古籍拍卖的帷幕。1993年9月22日,中国书店拍卖市场紧跟其后,进行了名为“中国历代稀见书刊资料拍卖会”的首次书刊专场拍卖,当时参与竞价者只有几个人,拍卖额为30多万元。1994年、1995年,嘉德公司和中国书店古旧书刊拍卖活动相继进行。1996年,中国书店在其经营范围内增加了“拍卖”一项,1998年,全国唯一一家专营古旧书拍卖的公司——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注册成立。
如今,海王村拍卖公司每年定期举行春秋大拍,不定期举行“大众收藏”性质的小拍,此外还有连环画、签名本、获奖图书等专场拍卖。这些拍卖会,成为古旧书爱好者们的一次次盛会。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古旧书拍卖额从1995年的10万发展至1996年的100多万,又从1997年金额不到200万发展至2000年的760万,迄今为止已达300万,虽然与瓷器、玉器、字画动辄成交量上千万比较起来,书刊拍卖的收益并不丰厚,但“拍卖”已经给整个古旧书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2001年起就为海王村拍卖公司写拍评的藏书家谢其章说:“拍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激活了沉寂的古旧书市场,另一方面造成了古旧书价格的走高,因为500元的东西在拍卖会上可能被追捧到5万。”由于拍卖场中的偶然性因素,一些拍品的价格在竞买过程中往往被逐步炒高,从而导致类似货品在古旧书市场的增值。在2003年7月的嘉德春季大拍上,俞平伯所藏活字本《红楼梦》就由底价18万拍至30多万。
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彭震尧经理对此另有解释:“说拍卖场中的古旧书刊价格高是一种误解。因为古旧书拍卖有两种,一是拍卖稀见的有文物收藏价值的古旧书,一是属于‘大众收藏’的小拍,在‘小拍’中拍卖品价格往往会低于古旧书店的门市价格。”
目前,从事古旧书拍卖的公司不算太多,但已经初步形成竞争态势。北京有嘉德、海王村、万隆、翰海,上海有朵云轩、重缘,以每家公司每年两场大型拍卖、每次拍品200-300件来计算,每年至少有3000件古旧书刊拍品在拍卖市场上出现。
书店门市——最尴尬的门庭 1952年11月,由齐燕铭、郑振铎、邓拓等人倡议,我国第一家国有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成立。1956年,中国书店又兼并了北京市111家私营古旧书店,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继承者和主体代表。
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的古书肆和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中鳞次栉比的旧书店曾经是老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今,作为北京传统书肆唯一传承的中国书店古旧书经营只能用“凋敝”二字来形容。记者在走访时,只在文化遗产书店、古籍书店、遂雅斋等几个大门市看到了古籍书架,店内买古旧书者寥寥可数,书架上的古书陈列多于售卖,而其他外围门市则基本没有古书。可以说,中国书店的门市与新华书店、一般民营书店并无太大差别。
位于琉璃厂西街的文化遗产书店店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古旧书虽然较多,但在年销售额600万中,国外直接订购新书就占70%,古书销售只占10%左右,而书店的客流量每天只有40-50人,古旧书更有一个月也卖不出去一本的情况。”据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吴凤祥介绍,中国书店门市全部销售额全年大概为1个多亿,古书和旧书只占1/5,其中90%又是平常的普通旧书,而在中国书店古旧书业最鼎盛的时期,古旧书曾占全部销售总额的80-90%;旧书的经营成本高于新书,需要经历“收书”、“拣选”、“重新定价”等数个环节,其销售利润比新书低10%左右。目前,全国经营古旧书的书店已由解放初的30多家缩减至2-3家。中国书店门庭冷落、古旧书书店全盘萎缩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