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去书店转转,常会在书架上发现似曾相识的“新”图书。原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着手为旧作“换脸”——一些曾经出版、甚至当初出版时悄无声息的旧作,经过出版社巧妙的重新包装后,以新书面目重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针对书界愈演愈烈的图书“换脸”,文化界、出版界和读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出版资源的二度开发;而有人却认为,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出版方式暴露了我们原创能力的匮乏。
“换脸”旧书多为名人之作 近日,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的《心相约》又再度登上书店的新书架。这本图书曾在3年前上市时热炒一把后,便隐身于茫茫书海中。这次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心相约》,介于再版和新版之间,改了封面和开本,换了大量的照片,陈鲁豫还新写了4万字的内容,告诉读者自己在3年中的变化。
上个月,为赶2006上海书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加紧推出了《余秋雨人生哲言》,这其实也是一本新出版的“老书”——书的主体内容是汇编余秋雨所有著作中的精华段落,只是余秋雨先生特为此书补写了四分之一的新内容。
而最典型的案例是: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从央视《百家讲坛》走红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翻箱倒柜找出了他5年前出版的作品《品人录》、《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等重新设计封面,包装成易中天“品读中国书系”再度出版。这些书在过去几年的销量波澜不惊,但随着易中天名气的日益飞升而一跃成为畅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也不失时机地将易中天的旧作《西北风东南语——方言与文化》更名为《大话方言》,重新包装出版。
旧书并非都值得“换脸” 出版社为何热衷为旧书“换脸”?一家外地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告诉记者,一方面,原创作品问世后成功与否,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但是这种考验需要时间,也意味着出版社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名家作品要价水涨船高,有的版税甚至高得离谱,让出版社望而生畏,自然退而求其次,觉得对旧作进行重新包装更稳妥。
从事图书发行业的陈先生认为,现在我国每年出版十多万种图书,而书的生命周期却越来越短,一般的图书往往在书架上停留一周至多两周就会被新的图书所取代。出版社给图书“换脸”可以说是对出版资源的再度开发,让已经被读者忘却的图书以新的方式重新回到读者的阅读视野,进而争取新的目标读者。但是,要争取新的读者光靠外表的“换脸”还不够,还要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适当“换血”。
旧作新出,作者本人自然也是拥趸者。曾有人质疑《心相约》的再度出版是否有新瓶装旧酒的嫌疑。陈鲁豫则认为,这也是一种出版形式,可以让没有买到书的读者完成一个心愿。
但不管怎么说,一本书再怎么变脸、换装,是否能得到市场和读者的认可,还是由书的本身内容和内在价值所决定。换句话说,旧书能否新出,取决于旧书是否值得出?市场和读者是否需要?否则,任你再怎么“换脸”,读者照样不领情,不捧场,那最终只能是新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