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年轻读者关注文化不只吃“快餐”

    尽管上海书展的活动日程已经过半,但居高不下的人气仍使得书市炙手可热。与往届书展不同的是,越来越多原本崇尚“快餐文化”的白领一族也加入到了“淘书”行列,像《品三国》、《余秋雨人生哲言》、《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样颇具历史、人文色彩的新作品同样深受年轻读者的追捧。

    少了几分浮躁气和功利化的年轻人,如今对书本知识的需求已不简单地停留于经济和 实用,而是更多地注重其文化内涵。

低价不再成“诱饵”    由于今年书展在开展伊始就打出了“折扣不得低于八折”的硬性规定,因此各大出版社和展商推出的“特价书”在价格上并未有太大的优势,但销售势头却不减往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以往价格相对便宜的陈书较受欢迎,但现在读者更看重书的质量,精品书和热点书在书展上开始唱主角。

    周小姐已经是连着三年来逛书展,从最初拉到篮里就是“菜”到如今每本书都细细挑选,她表示:“书只能用来慢慢品,如果纯属消遣就没意义了。”

    记者在书展也发现,与往年大量推着购物车来淘便宜货的采购大军相比较,今年的读者更显得有的放矢,甚至在来书展前就已经给自己列了一个书目。“买回去一大堆书,结果才翻了两页就发现没啥内容,尽管钱没花多少,但也还是一种浪费。”周小姐如是说。

职场“兵书”难敌名著    当《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批从老外手中舶来的商战“兵书”开始成为年轻白领的必修课时,国内的出版商也纷纷在“办公室文化”上动起了脑筋。在前两年的书展上,此类引进的外文图书可谓是占了半壁江山。然而,曾经的“香馍馍”如今却难讨读者欢心,过于功利化和理论难以联系实际成了无法避免的诟病。

    年轻读者对文化品位的认识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易中天的《品中国》系列卖得破了纪录,而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设计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蓝皮书”连环画系列也非常热销。

    在此次书展上,鲁迅巴金两位文学巨匠的生平、手稿、作品陈列展尤其成了一大亮点。“还是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他们的作品,现在买来重温一下觉得还是很有意义。”张先生站在展板前,手上拿着厚厚的两本《鲁迅散文集》,“听说周海婴这次要来,正准备找他签名呢!”

青春网络文学少知音    随着“80后”逐渐跃入公众视野,网络写手也开始加盟专职作家行列,曾经一度占据着各大书市排行榜前列的青春和网络文学作品在今年的书市上却难觅知音。无论是从展出的书目、现场的签售还是外围的活动情况来看,这些年轻人专属的文学标志都被忽略和遗忘。

    据展商的工作人员解释,“由于来逛书市的读者大多是一些具有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的书迷,他们本身就对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之类的作品不太感兴趣,展商肯定要照顾大众的口味,挑选一些尽量能同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而仅有不多的几家高校出版社推出的校园文学作品也不太被看好。一位带着女儿来逛书展的中年妈妈向记者表示,她更倾向于历史和人文类的书籍,“现在小孩看的课外书都比较少,家长肯定希望她能看一些真正能长知识的书,像青春文学这类休闲书我觉得没必要。”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