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拍”淘金大有讲究

与那些动辄几千甚至几百万元的大型拍卖会相比,以几百元甚至无底价拍卖的小型拍卖会,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小拍中的淘金机会固然不少,但专业人士提醒广大投资者,书画不能只看便宜,拍卖行的信誉和画作本身是投资者首先需要关注的。

投资趋向两极分化    从目前小型拍卖会的成交情况来看,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明显: 一方面,投资者继续追捧那些低价起拍的书画,并从中寻找市场冷门画家的拍品。如在上海国拍的第二届民间藏画常规拍卖会上,工笔画大师潘絜兹的《莺莺小像》,成交价为9460元。潘絜兹师从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尤擅在史题材,以工整细密、色彩妍丽见长,如果是在大型的拍卖会上,这种类型的作品没有几万元拿不下来。但是在小拍上,普通买家到这个价位又不敢追高了,因此就被一些老手捡了漏。

    同时,书画精品出现在小拍的几率也在逐步加大。事先被广泛看好的精品之作均创出高价,陆俨少的《瑞雪启春图》拍出203.5万元,较1998年香港苏富比的23万港元成交价,上涨了8倍。徐悲鸿《立马图》立轴,在北京荣宝拍卖行的拍卖中成交价为133.1万元,该画有1米多高,半米宽,画上有题款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沈君先生正之,悲鸿,壬午”,在众多画作中十分显眼。荣宝公司的专家透露,此幅《立马图》是悲鸿先生作于1942年的一幅精品,根据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判断,该画落款中的“沈君”,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国民党军统首领沈醉。

拍卖陷阱  需备加关注    在收藏界,假画泛滥于拍卖活动,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赝品?因无法做确切统计,众说纷纭。有的说多达90%,有说超过一半,有说占1/3。但众口一词的是,大拍卖行真货稍多,小拍卖行信誉较差,一些中小型拍卖会,几乎没有一张真品,“满眼皆假”。 

  假画从何而来?有关人士透露,在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从绘画、题款到裱贴的“一条龙”。制假、做旧手段不少,最常见的是“套棺材”--搜集不知名的破画进行剪裁,配以旧的绫子、绢子、轴干装裱好,使其受潮、变旧,甚至虫蛀。在沪上的一些收藏市场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收购各种不知名画家的作品以及半成品,而且价格大多在10至50元,因此即使以100元出售,也有利可图。

    目前,已经开始出现了使用印刷品冒充真迹拍卖的情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北京荣宝斋或上海朵云轩使用木版水印印制出的名家书画作品,与真迹接近,作伪者通过一定处理之后,将其作为真迹出售,使许多初入的投资者上当。除了使用木版水印的印刷品冒充之外,在目前的拍卖会上,还出现将真迹与丝网混合在一起来造假的情况,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谓防不胜防。

淘金注重拍卖行信誉    以300元,甚至无底价拍卖的小型拍卖会,正日益弥漫着申城: 翻开沪上各大报刊,随处可见这样的拍卖会预告。这些低价书画拍卖,究竟带给投资者的是“馅饼”还是“陷阱”呢?有关专家表示,拍卖行的信誉是投资者首先需要关注的,投资者首先应该关注那些在大拍中有所表现的拍卖行,如上海国拍、朵云轩、上海崇源、上拍、上海工美等,这些拍卖行的小拍都值得关注。

    同时,从近期拍卖的情况来看,一些新买家往往会追逐那些成交价低的书画,像一些成交价在100元至300元之间的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是由新买家购得的。对此,艺术市场评论人士石建邦提醒广大投资者,投资书画不能只看便宜,更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低价书画都没有投资价值,但是在公开拍卖中都没有人去追捧,其市场前景也不容乐观。投资书画,一定要关注市场热点,从画作本身入手,而不是价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