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全球航空业来讲肯定是难过的一年,巨额亏损的梦魇将进入第三个年头。出于对恐怖袭击的担忧,许多游客减少了乘坐飞机出行的次数,所以航空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降低乘客对此问题的顾虑。
全球航空业面临严峻挑战 2002年夏季美国的乘客量并不如先前预计的那样有所增长,相反,令航空业人士失望不已的是,与一年前相比,乘客总数又下跌了一成。在新的一年里,航空业在反省成本过高和收入降低的同时,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全球航空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走出这一轮衰退。如此现状对于飞机制造商也不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同样只能削减产量来度过难关。 事实上,目前还是有不少航空公司表现得相当出色,它们成本较低而利润颇高,如欧洲的easyJet、Ryanair和美国的西南航空等。如此看来,网络化、多元化航空服务的前途堪忧,那些只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服务的运营模式将得到广泛运用。 目前,美国的航班中有五分之一属于低成本服务,即只提供必要服务。在欧洲,这种现象在近几年尤为显著,无论是英国、爱尔兰、德国还是法国,甚至一些东欧国家,都在不断提倡这种经营理念。当然这样的经营也会带来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部分低价航班过分拥挤。假设这样一个航班出了坠机事故,公众就会对减少了服务(其中自然包括安全服务)的航班失去信任,即使事故并不一定是由于降低成本引起的。 在欧洲,航空公司的格局会有一定的变化,那就是航空联盟的出现。欧洲的大航空公司从瑞士航空的破产中得到教训:欧洲并不需要太多的航空“巨无霸”。那些从低成本运营方式获益匪浅的航空公司可能会主导欧洲市场的管理方式,大公司也将逐步推广此类航班的比例。对于小航空公司而言,加强与欧洲四大航空公司(汉莎、法航、英航和KLM)的联系是不二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自己服务特色的同时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对大公司来说,通过与小公司的合作能增加自身的活力,使得自己的经营网络更全面。目前Alitalia正在加紧与法航的谈判以加入其运营网络,而Iberia也准备与英航在英国国内市场合作(当然这些合作协议需要得到欧盟的批准)。 在美国,激烈的竞争让各个航空公司都头痛不已,生存变成了首选目标。政府也给了航空公司相当的优惠和补贴,甚至破产法的保护程序也成为了航空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当前日子最难过的要属美联航了,由于员工所占的股份过多,工会变成了董事会,管理层最后的努力也付之东流。在如此情况下,其它航空公司将不得不考虑采取措施以免步美联航的后尘,或许结成若干个由大小航空公司组成的联盟是个好主意。毕竟,能生存下来的小公司肯定有其经营特点,配上大公司的资源优势,这样操作可能让美国的航空公司更加具有竞争力。
广告业仍有增长潜力 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全球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要在如此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那么美国的广告市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到2004年,美国的广告业容量为1300亿美元)。不过美国消费者减少开支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全球广告业的走稳。 事实上,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全球广告业增长的潜力巨大,这主要是老龄社会所决定的。到2050年,西方国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这个人群是相当富有的:目前50岁以上的人口掌握了世界上3/4的金融资产和超过一半的随意性开支。随着科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将来的老年人要比现在的更健康。设想一下吧:富有的、健康的以及拥有充足时间的老年群体!可惜目前的广告公司中只有5%的预算是针对50岁以上的消费群,这一情况显然马上就会得到改变。
娱乐业苦乐不均 与前一年相比,在2003年观众将花更多的钱来看电影,涨幅为10%。但他们看到的电影反而在减少,2003年度总共有450部电影上演,其中票房前十位的电影会占到总票房的三分之一。如今的电影观众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经典电影变得越来越少:往往首周的票房就是总票房的一半(在1998年仅有1/3)。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影院的立体声、大屏幕等设施已相当先进,电影院对观众的吸引力在渐渐下降。2003年度被寄予厚望的电影有:《国王的归来》(《指环王》的最后一部)及《终结者3》等,每部电影的市场发行费用就高达5000万美元。 2003年,数码相机的销售将超过整个相机市场的一半,但在总数300亿张数码照片中只有不到20%最终被打印出来。显然打印成本过高是最重要的因素,连数码相机的生产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的利润来源都倚仗打印这个环节,降低价格只能是死路一条。而且打印机还是其它一些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基础,比如打印网上图片服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