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信产部发起“2004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8月24日,广电总局又举行第13届北京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并专门辟出数字电视展区……从去年开始,数字电视便在不断升温,但数字电视产业现状,“就像'高原上的开水锅',看上去很热,实际湿度并不高。”一业内资深人士如此形容。
当广电不余遗力推动数字电视而又发现事倍功半后,它自身悄悄做了微妙调整──不再把电信运营商当作竞争对手,而是向后者有限度开放,借力推动这个产业。与此相应一个政策就是,广电总局鼓励各地电视台大胆尝试,采取各种方法推动数字电视产业。
在这种尝试中,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现象层出不穷。双模机顶盒便是其中一例。
双模机顶盒 8月25日,数字电视解决方案提供商天柏公司董事长吕品在北京“第13届设备展览”上抛出了“双模机顶盒”概念。据称,天柏双模机顶盒已卖出1万个。
双模机顶盒,指的是基于现有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硬件结构基础上,加载基于IP协议的应用层软件,通过在同一机顶盒集成相关以太网接口的方式,采用同一颗处理芯片完成对数字电视信号以及IP内容的信息处理,利用同一遥控器实现对不同业务在同一平台上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一机两网:IP网和数字电视网。
据了解,这种机顶盒既可以连接电脑,也可以连接电视,既可以连接电话线、ADSL,也可以连接有线电视线缆,而成本增加很小。吕品认为,数字电视的根本问题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出路就是向电信学习,与电信合作。“电信的设备在前端上与广电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合作在技术上没有障碍,双模机顶盒实现了广电与电信的融合。”现在的机顶盒不能进行互动,双模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互动后就可以开展短信、游戏、购物、互动广告等增值服务,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也找到了。
“香港搞电话短信,技术上很憋脚,还发展了20万户,如果让数字电视来做短信,图文并茂又好看。再看电视购物,2003年韩国的电视购物超过15亿美元,台湾东森的电视购物是200亿新台币,你看增值服务有多大潜力?”吕品算一笔“如意”账:一个机顶盒500元,由天柏贷款批量采购机顶盒免费送给用户,再由天柏做增值服务,产生的收入与电视台分成,每月天柏公司向每个用户收10元,如果6年还完贷款,天柏给银行的回报率可在7%左右,这对银行来说也很安全。“增值服务产生收入后,全盘都活了。”
吕品的“一家之言”,只是众多数字电视模式中的一个。而关于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反映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困境。
广电的困境 以行政手段强制性停掉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传输,在2003年10月试点出了“青岛模式”,2004年7月试点出了“佛山经验”。 此前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指出,数字化,必须将模拟系统转换为数字系统,实现整体转换的途径是大力推广普及数字机顶盒,进行整体平移。
整体平移的思路是在2002年12月全国数字电视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还制定了数字电视分三步走的计划。国家“十五”计划也要求,2005年停止上星节目的模拟传送,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用户超过3000万,2010年全国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播送和传输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只有终端用户接收没有实现数字化,模拟电视保有量为3.4亿台。小小机顶盒的普及率成了衡量数字化进程的指标。
经过两年的发展,国内机顶盒厂商有200多家,但数字机顶盒用户数字刚迈过20万户大关,衬托出数字电视的尴尬。
而且,机顶盒还呈现各地电视台“诸侯割据”的庞杂局面。因为各地数字电视接收条件不一,各地自行招标的机顶盒也不能相互兼容,制造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信产部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机卡分离”。
但“机卡分离”仍不能解决机顶盒大规模进入家庭,因为用户、运营商、机顶盒制造商都没有积极性。用户看惯了免费的模拟电视,运营商不愿一次采购支付巨额现金而倾向分期付款,制造商更不愿接受利润微薄而且分期付款的局面。
上海有线网络一人士透露,他们计划送出1万台机顶盒,结果有600户原意使用,试用一段时间后问用户要不要留下机顶盒,一大半都退了,只有150户愿意付费,比例少得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