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呼唤全流通

  全流通 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近期,有关全流通的传闻和讨论明显多了起来。在目前市场极度低迷、市场发展前景不明的背景下,来自各个层面的呼声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是中国股市的现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股市在设计之初就分裂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种结构性的缺陷经过十年的历史积累和沉淀,造成了当前股市所必须面对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目前,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为5600亿股,非流通股占了3600亿股,比过去11年资本市场发行股份总数还多了1600亿股。如此不成比例的股权分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虚假信息、包装利润、操纵股价等,归根结底都与此结构缺陷有一定的关系。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举措,而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市场长远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妥善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化。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将迈得更大。“接轨”就意味着中国股市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有待释放。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股灾或长期熊市,反过来拖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个人资产的大幅度缩水将造成消费萎缩,而深层次上的影响则远非仅仅如此。近期股市的大跌反映了市场对妥善解决中国股市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强烈要求,其中,关键是非流通股的流通化问题。
    此外,对投资者而言,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只有对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才会给投资者一个比较明朗的未来,才会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
    由此可见,全流通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不如“快刀斩乱麻”以了“心腹之患”。

全流通应启动补偿机制     尽管大家都明白股权分割的种种弊端,但全流通一直以来仍是压在股民心头的一座“大山”。二级市场的走势足以说明这座大山的沉重性,从去年6月的国有股减持,到今年的三板全流通,到前不久证监会不得不对有关国有股和法人股转让细则涉及转让给外资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以及新股全流通的传闻两次进行澄清,再到目前的针对证券市场股权割裂、股份不能全流通的讨论逐步升温,有关全流通的问题无一例外不成为市场“杀手”,令投资者闻风丧胆,令股指节节下挫。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非流通股流通的方式和价格问题。
    众知周知,非流通股的持有成本与流通股的持有成本是不一致的,后者要高出前者好几倍。但是,去年国有股却以市价减持,遭到了市场的强烈反对,投资者盼望的是国有股等非流通股能以较合理的价格出售给投资者。现在,这个价格终于盼来了,但主体却不是国内的投资者,而换成了“洋人”,对此,国内投资者普遍比较失望。
    因此,妥善解决全流通问题,必须考虑中国资本市场的承受力,必须启动补偿机制。因为,流通股股东的投资行为是基于国有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发生的,如果前提发生了变化,那么管理层应该要对可能蒙受损失的投资者采取一定形式的补偿。从另一方面来说,流通权本身是有价值的,非流通股份一旦变性为流通股份就会身价倍增,就会把被非流通掩盖的股票价值开掘出来。流通具有使国有股、法人股“点石成金”的功能,流通权需要用钱来买。由此可见,在实现股份全流通时,启动补偿机制,既让流通股股东获得补偿,又不让非流通股股东减少既得利益的筹码,是个两全其美的做法。而如何补偿,记者有三条建议。
    第一,缩股。由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历史成本”差距很大,因此,在非流通股的流通化过程中应该参照“历史成本”体现流通股含权的原则。具体而言,非流通股股权可以根据“历史成本”缩股而转变为流通股。缩股补偿式全流通后,由于非流通股股份的减少而使上市公司总股本数额降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流通股股份的含金量提高,股价相对上升,进一步拓宽了流通股股份盈利的空间。
  第二,拆细。拆细与缩股异曲同工,即将流通股拆细。所不同的是流通股拆细后,总股本变大,但股价变低,与缩股后一样,股票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和上升空间。
  第三,以净资产的价格转让。通常,非流通股股东是以1元钱的价格取得非流通股股权的,比较公正合理的价格是以净资产转让,这样既能对非流通股股东过去非流通以一定的时间补偿,又能给流通股股东以一定的全流通风险补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