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流通股何以成了金矿

所谓非流通股的特殊价值,全是民脂民膏!现在,有人要把本应属于广大股民所有的这一大片财富,视作“未曾开垦的富矿”奉献给洋人,不知在股市上“断臂”“割肉”的中小股民又作何感想?

    《中国证券报》本周三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篇题为《NFII-连通境内外资本市场快车道》的煌煌大作,在QFII、QDII之外又提出了一个NFII(Non-Floatable  Shares Investment Initiative的英文缩写,即非流通股机构投资者)的新名词,也许是这NFII太过陌生,大部分读者又很少去读这类整版的长文,为了吸引注意力,编辑专门在头版做了一个醒目的导读,导读标题赫然写着“非流通股,一座期待发掘的金矿”。
    文章是一家专业投资顾问公司撰写的,在作者看来,中国非流通股这座大金矿,至少埋藏着五大片富矿:一是比流通股高得多的股利回报,据作者对沪深两市近5年来连续分红的67家公司(沪市33家、深市34家)的统计,投资非流通股的红利年回报率分别为5.78%和6.35%,远远超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二是增发配股带来的资本增值,同是上述67家公司,5年来年均股东权益增长率分别为10.78%和12.78%,上述两项合计,投资这67家非流通股,年均综合回报率分别为17.13%和18.56%。三是转让溢价,如果将持有的非流通股转让出去,往往有不菲的溢价收入。四是控制权溢价,购买非流通股到一定比例,就能派出董监事,有的还可取得相对或绝对控制权,有了控制权就可获取目标公司的资源,包括客户、渠道、自然资源等,当然控制权也有溢价。五是预期的全流通增值。
    正是这五大片富矿,使非流通股具备了任何投资工具所没有的特殊价值。于是,作者建议,QFII们与其买A股流通股,不如买A股非流通股,即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完全可以转化为合格的非流通股机构投资者,QFII完全可以转化为NFII。具体办法是可以专门成立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以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为投资对象,这样的基金甚至还可以到海外(例如香港)挂牌上市。除此之外,文章还为老外出谋划策,完全可以运用NFII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比之定向增发B股(如福特成为江铃B的那种方式),收购成本既低,且时间上更快捷。
    作为一家投资顾问公司,在商言商,为老外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出谋划策,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但是,非流通股的所谓五大片富矿,高得多的红利回报率也好,配股增发溢价也好,全流通预期增值也好,所有这一切,不正是伤痕累累的六七千万中国股民贡献的吗?一句话,所谓非流通股的特殊价值,全是民脂民膏!现在,有人要把本应属于广大股民所有的这一大片财富,视作“未曾开垦的富矿”奉献给洋人,不知在股市上“断臂”“割肉”的中小股民又作何感想?
    真是屁股指挥脑袋!作为弱势群体,我们关心的是,非流通股股东如何通过首发、增发等,一次次掠夺流通股股东,可是,作为流通股股东以外的大投资人,他们却从目前超低价的非流通股中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升值潜力。据《证券时报》报道,目前转让的非流通股价格仅是其流通股股价的16%,差距最大的ST康达尔,非流通股转让价0.13元,仅为其二级市场股价7.16元的1.82%。正因为如此,如今觊觎非流通股的人已越来越多,稍有点实力的民企不用说了,就是MBO,虽说暂停,可本周江苏吴中不是一路绿灯公告实施了吗?按公开披露的信息,吴中集团持有江苏吴中10024.56万股,改制后资本金将由5000万元增至1亿元,基本上是1元资本即可获得1股江苏吴中法人股,而后者的净资产为2.95元/股。其中上市公司董事长等16位自然人就占吴中集团60%股权,就是说,董事长等16人只要拿出6000万元(还不一定全是自有资金),即可控制上市公司8亿多元的净资产,这是何等富的富矿啊!更别说还可配股增发、还有全流通增值预期,还有控制权带来的种种有形和无形财富……
    就是这一大片“富矿”,开挖的权力如今又落到了老外身上。如果还有点良知的话,我们倒要问一句,这到底是“开矿”呢,还是巧取豪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