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棹×田耳×朱山坡×张玲玲|上海文艺佳作破圈,入选平遥国际电影展“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推介作品

  近日,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本届电影展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设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是平遥国际电影展联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旗下重点文艺类出版单位,为电影产业推荐最新的、具有电影改编潜力的文学作品,为文学作品提供影视化合作与孵化平台,旨在打通文学与影视圈,促进文学与影视领域的融合接轨与产业合作。

  正如在开幕特别活动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谈到,中国不仅有很多好电影,也有很多好的文学作品,中国作协非常希望这些好的文学作品能通过影视改编的方式被更多的观众知道。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合作设立“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便是为此而来。这项计划将长期进行,相信会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期待未来能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看到从“迁徙计划”中“飞”出来的好电影。

  2023年1月16日,“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LPP)”陈述会、主题论坛将“文学与影视”这个话题推向高峰。

  陈述会是18个获选推介作品集体在影视产业界人士面前亮相的重要环节。到场项目代表分别登台,面向影视产业人士,项目代表们分别从作品的人物关系、故事梗概、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等角度出发,整体介绍作品,并重点推荐作品影视化的可能性。

  “文学和电影是个人的智慧、灵感以及奇思妙想,但其开花的结果却需要大量的分工协作和集体劳动,”推荐委员会成员杨庆祥在陈述会中特别指出,“迁徙计划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更多的业界的力量进入,以此提升业界产业水平。”

  在主题论坛中,杨庆祥指出,当前业界的“行业”与“专业”划分习惯使产业内部形成了相互隔绝的圈子;而“迁徙计划”则是一种破圈行为,赋予相异的思想流动与碰撞的机会。

  作家朱山坡强调了“迁徙计划”的必要性,“从文学到影视,不单单是故事的迁徙,更是思想、灵魂的迁徙。”

  本次“迁徙计划”共有18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最终获得推荐,上海文艺出版社林棹《潮汐图》、田耳《开屏术》、朱山坡《闪电击中自由女神》(收录于《萨赫勒荒原》)、张玲玲《新年问候》(收录于《嫉妒》)入选。





《潮汐图》
林棹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一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乌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



《开屏术》
田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田耳全新中篇小说结集。作者试图返回八九十年代才有的江湖气味当中,书写意气风发的江湖和再也不见的青春。这些故事让人心头多少闪烁着荒诞感。许多朋友也能记住同样的事,但记忆如同一台冰箱,里面存放同样的物品,却有不一样的鲜度。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山坡的最新短篇小说集《萨赫勒荒原》,从野气丛莽的中国南方走向险阔无界的非洲草原,九篇具有生长力的小说,连缀成一部穿越荒原的公路电影。床、椅子、阳台、闪电,生活中再惯常不过的物体,却藏着人世间的诸多挣扎与呼救。朱山坡重申了超越国土的爱的意义和普通人的高贵,让“南方”面向世界,邂逅远方的蓬勃与陌生。



《嫉妒》
张玲玲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嫉妒》是女作家张玲玲关于南方城镇的中短篇故事集。其故事的背景皆发生在南方的城市,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作家从青年、中年、老年的三种视角,去切入一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困局,有些困局源自外部的时局,有些困局则源自于内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