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图》,林棹 著 《潮汐图》是一部带有创世气息之书。林棹以斩截之笔,破开混沌,捏造出一只并不存在的巨蛙,以此获得虚构与想象的自由,游历常人难以遍历的时间与空间。在19世纪的世界里,人类正怀着烈焰般认知万物因而也可能摧毁万物的热情,为万物命名,给万物以精确的分类,从上帝手中夺回掌控万物的权柄。无以名之的巨蛙因为无法命名与难以归类,成为现代博物学的例外,也是对人类雄心勃勃的认知热情在另一向度上的回应与补充。《潮汐图》的世界虽是虚构,却并非向壁自造,文学性的想象唤醒了遥远而偏僻的知识,使其焕发勃勃生机,也因精确的细节获得了坚实细腻的肌理。 推荐人:王晴飞(杭州师范大学) 信风与岛屿,怪物与异语,地方与全球,土洋杂呈,水陆交错,氤氲着瑰丽飘逸气息的海洋写作。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初冬》,李亚 著 国外输入的各种试验性的文学样式,似乎在某个时期之后归于歇绝,连带着摸索中的当代文学回到了某些固有的写作方式。我有时候会设想,如果当年那些试验性的文学样式继续下去,更为切实地落到我们面对的这块土地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李亚的《初冬》,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文本,那汪洋恣肆却每每安稳落地的奇思妙想,让我们热忱的期望不至于变成无奈的奢望。 推荐人: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杂志)《夜游神》,孙一圣 著 孙一圣的小说轻盈、迅速、灵动,意外和可能四处埋伏,中断和停顿随时到来。他的语言充满着危险动作,他不关心沉重的历史和命运,但对每一个游走于叙事沟壑里的人物心生同情和爱怜,让他们在情节的涯岸尽情展演。《夜游神》里的五篇故事枝枝蔓蔓地展开,贴身于经验,又不断在语言的激动里用力撑破经验的外壳——故事就成了零零落落的碎片,那断掉的手指,那丢失的抢,那不见的钱包,总是在不经意间熠熠生辉,成为生活中不可把捉的时刻。 推荐人:胡桑(同济大学)《今夜通宵杀敌》,郑在欢 著 在全新小说集《今夜通宵杀敌》中,郑在欢“残酷+欢乐”式的标志性风格依然鲜明。我们可以将这本小说集看作《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的某种延续及发展,它在题材和经验上依旧“野生”、在风格层面则进一步凸显了那种“含泪的笑”“热闹的荒凉”“喧闹的沉默”。插标卖首的鬼魂、归去来兮的旧友、田野或网吧里嘈杂的人声……郑在欢的小说世界是“莫名其妙”的,但这“莫名其妙”背后又有巨大的真实感乃至必然性。郑在欢笔下的故事常常是想象飞扬、诙谐有趣的,它们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幽默感,却能够写出人世间天然的残酷和朴素的苦难。不仅如此,在苦难的背后,郑在欢的文字间又充满了深沉的悲戚、甚至无尽的“不忍”。于是,欢乐的笑声下掩藏着心碎的声音,残酷的废墟上蔓延开无限的温情。在当下青年写作的总体图景中,这是颇为珍罕的特质。 推荐人:李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悼念集》,[英]丁尼生 著,张定浩 译 再好的翻译也会有非议,尤其是大诗人的经典诗集。张定浩翻译《悼念集》,丁尼生的悲恸、抱憾和沉思最终还是镇静了异域嘈杂之声,使人“在言辞中渐渐获得安顿”。有读者说这是他读到的丁尼生作品最好的汉语译本,我同意这位读者。我信任写出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既见君子》《爱欲与哀矜》的诗人张定浩,愿意经由他到达丁尼生。 推荐人:李音(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