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园百年书系——不信东风唤不回:纪念王元化诞辰100周年

    因而,2017年我设计先生的学馆时,特别将先生的思想方向与重要问题标列于墙。譬如: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如何可能?如何在一个科技与功利主导的时代,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伸展的理想?如何做到以西学为参照,不以西学为标准?在一个真正有生机的文化里,现代价值如何生根?20世纪的知识人,如何“述往事,思来者”?……最难忘的是,先生临终前不久,特意打电话叫我去他的病房,嘱托要把这一段话写在学馆的门口:



    生活在一个道德标准和文化意义渐渐崩解失坠的时代,他们通常喜新而不厌旧,既召唤着变化的精魂,又时时流露出对旧日的好东西的一分留恋。他们对文化、对思想的事物十分敏感,对于经验世界和现实政治的事务却往往不太在意,也缺乏能力;所以沉思的心灵生活其实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时时会从喧嚣、纷扰的世俗中回返思想宁静的家园。所以,他们是那种为思想、为观念而生的人,而不是靠观念谋生的人。

    他正是这样的人。他在最后的生命时刻,留下嘱咐,放弃抢救,不作无益的插管延续,正是为思想而生,也为思想而死。我们今天与他对话,首先是要从一种不停止、不安分、不现成、不枯干、不萎缩、不苟活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来理解他,跟着他的精神再往前走。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先生讲“小”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有一个很好的思路是“接着讲”。接着先生没有完成的课题,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譬如先生生前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术思想如何继承“五四”,而又走出“五四”的套套,活古化今,继往开新。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突破19世纪的知识体系强加在中国文化传统上的框框,如何重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这一重大的时代选择。在十周年纪念的栏目里,我们选取了近30年来中国文论领域既具突破性,同时又具建设性,也最能体现先生走出“五四”套套的一个论域,即中国文体论,这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吴承学教授——他的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有力地证明了只有走出“五四”的套套,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关于承学教授最近的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学之发生》如何创出一条新路,我有一篇长书评,刊于最近一期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此不赘言。另外一组笔谈,一篇是我参加2019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举办的“百年五四暨王元化先生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辞;其他两篇,即周兴陆教授与刘锋杰教授,分别从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不同学科,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文道关系的思考,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建设性地展开了先生的后“五四”思考。周锡山教授的笔谈,从反对以西学坐标衡量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理论、骈体文、文言文的艺术水平、儒道与佛学对文艺理论的贡献以及金圣叹和王国维的评论等几个方面对先生的文艺理论作更进一步阐释。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关于如何继承“五四”又超越“五四”,这是同一篇大文章,甚盼学界同仁不放弃不停止,不干枯不萎缩,发扬独立之思想,勇探学术之新境,真正将王元化先生的学思传统,接着讲下去。

相关图书

    《王元化传》

    本书是王元化先生的传记。作者吴琦幸为王元化的弟子,追随王元化数十年,近距离地接触与观察王元化,对其生平和学思历程有深入的了解,并因其弟子身份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该传记真实、可靠,体现了王元化作为一位左翼文学革命者,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道路上、追求学术思想独立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王元化及其朋友》

    王元化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作者蓝云为王元化晚年的学术助手,本书通过生活细节、日常交往揭示学者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关联性,由此复活一位学者的学术生命,也通过这位学者作为中介从而与更多尤其是更为年青的读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将学术思想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论王元化》

    王元化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每有重要著述发表,都会引起学界的的大讨论。引人深思的是,先生去世后,有关评论更多了。本书以王元化先生的学术研究主题为线索,涉及文心雕龙、读黑格尔、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京剧、近代现代学术思想与人物、中西思想共同价值等数个主题,精选了2003年以来关于王元化先生的研究性论著和珍贵的回忆性文章,包括墨子刻、林同奇、许纪霖、张汝伦、胡晓明等以及受过王元化亲炙的知名学者,同时附录了王元化先生佚文三篇以及从1978—2020年间,关于王元化先生研究的资料目录索引,是研究王元化先生学思历程的必读。

    即将推出:《王元化学思通义》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