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于8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作为参展的主力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秉持“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使命追求,以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和“把心交给读者”的服务意识,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筹划,厉兵秣马,备战八月,为广大上海市民准备了15000种图书,共约1300万码洋,其中新书5000余种新书,邀请了百余位文化界名家,策划了170多场富有创意和内涵的文化活动,为八月的上海增添缕缕书香,让广大市民真正感受到书的魅力和来自阅读的正能量。
亮点之一:“20种好书”成为引领阅读的风向标
为了引导更为健康、高雅,更有文化内涵的阅读风潮,集团凭借整合后的内容优势,同文汇报、SMG、中国传媒商报等主流媒体在书展上联合推出“二十种好书”,在数量上比去年增加了8种,特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每一种“好书”撰写书评,书展前在报刊上发表,以提前知会读者。“二十种好书”作为书展上引领阅读导向的风向标,已经成为爱书人的一种定时期待,每年世纪馆中特设的“好书”专区都是购书客“围攻”的热点。今年,我们依旧本着学术性、话题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重点在人文、社科、科普领域,精选出20本新“出炉”的好书。
“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当下社会上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20本好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受到多位领导人关注,林毅夫、张军、陈平、王绍光等海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赞誉和推荐的史正富《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一书,以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告诉你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波动的根本原因,预测中国至21世纪中叶的经济高速增长趋势;邓英淘的《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用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与依靠能源的过度开发达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通过经典发展方式实现高度现代化的条件已不具备,中国必须探索另一条不同于西方经典发展方式的道路,以新发展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长销十余年,再版13次,当代中国社会调查报告的经典之作,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增补本》),此次推出又增补了十余万字,本书以实证考察的方式,记录了正在转型的中原乡村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以及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的中国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个闪亮的梦想,因青春的激情而熠熠生辉,书中充满了当代青年的励志风采和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同世界融为一体,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来关照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走向。[美]坎迪斯·古切尔、琳达·沃尔顿《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就是一本视角比较特别的世界历史,研究范围从最早的史前到全球化的今天,它强调人类的沟通、交流以及移民问题;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告诉读者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是如何彼此交汇和互相影响的,并指出人类如何能够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而[美]唐纳德·L.巴利特、詹姆斯·B.斯蒂尔《被出卖的美国梦》,试图告诉读者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国梦,在过去的30年中是如何受到了威胁;[英]杰弗里·蒂尔《21世纪海权指南(第二版)》是目前关于海权和海洋战略最全面、最精彩的著作,书中考察了海洋在21世纪所具有的政治和军事重要性,对我国如何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