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安华、薛惠、李万鹤等。1928年与同学刘灿波等人创办半月刊《无轨列车》,后创办水沫书店。1932年应聘在上海现代书局主编《现代》月刊。1935年又应聘在上海杂志公司与阿英同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出版70多种。编辑工作之外,主要从事短篇小说、诗歌的创作及外国文学翻译。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任教,并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词学》主编。
《北山楼随劄》是对施蛰存先生一份古典文学手稿的整理、注释。这份手稿系用钢笔和毛笔竖排写在英文打印稿的背面,封面书“随劄”二字,封底内页署“施蛰存”。初现于拍卖,今获授权由我社整理出版。手稿内容以古典文学条目为主,包括考证语词、名物、风俗、典章,辑录诗文、掌故、杂事等,稿中所录条目内容、观点也散见于施先生后来的很多古典文学著作。
今摘录本书整理者曹彬为本书所作《整理前言》,以飨读者。
壹 施蛰存(一九〇五—二〇〇三),名舍,号北山,祖籍杭州,寄籍松江,青年时即以心理小说独步文坛。此外,在编辑文艺期刊、点校古典小说、翻译域外诗文等多重领域,施蛰存都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华。抗战后,在外界环境和内心要求的双重催化下,他渐从“新文学”舞台上淡出,选择遁入“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庭后院。文学界从此缺席了一位风格特出的先锋作家,然而在学术王国,施蛰存同样闯出了一片锦绣天地。
眼前这本《北山楼随劄》是施蛰存研究古代文史所做的读书笔记,写于英文打印稿背面,纸捻装一册,封面书“随劄”二字,封底内页署“施蛰存”;正文共五十个折页,前二十四页钢笔书写,从第二十四页末条开始改用毛笔。
这册笔记的书写年代跨度很大,其中部分条目见于施蛰存三四十年代发表过的文章中。但主体部分当成稿于五十年代末到整个六十年代。我们之所以如此推断,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和考虑:
文字和纸张分属一本旧书的灵与肉。纸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造纸工艺和经济水平,很多时候,我们断定一本书的年代,纸张是一把重要尺子。同样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着手辑录的《词学文录》一书,所用也是“粗糙的劣质土纸”(《词籍序跋萃编·序引》),而细审《随劄》纸张,非止粗劣,更属二次利用,其敬惜字纸之状,尤胜于前。

《北山楼随劄》 施蛰存 撰 曹彬 整理 定价:6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0.7
内容是书的灵魂。施蛰存在《唐诗百话·序引》里说:“从一九五七年起,二十年间,我虽然还能偷闲看了不少闲书,也积有不少札记,但因内容庞杂,要编一本稍稍像样的书,还不可能。”《唐诗百话》中的某些篇章,确是对《随劄》中相关条目的改造运用。如《百话》中有《王梵志诗》一篇,引诗即见于《随劄》“《王梵志诗》”条。《随劄》该条后又有铅笔批注:“此首敦煌本无,郑振铎亦未移入”,在《百话》中对应的语句则是:“一九三六年,郑振铎编《世界文库》,集合《敦煌掇琐》中的一卷、胡适选录的五首以及范摅、黄衮等人所引的几首,刊印在第五集中,但还遗漏了陈岩肖、冯班所录二首。”

《唐诗百话》 施蛰存 著 定价: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8
一场缜密的考索之旅当然不容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施蛰存在回忆中曾多次提到,一九六一—一九六五年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数据室工作,他利用闲暇读古书、做笔记,累积了丰厚的研究素材;约在一九六八年,他写有一份《北山楼著述目录(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八)》,其最后第二种:“《北山楼随笔》:读书有得,随时札记,略如钱辛楣《养新录》,散稿未编。”可能指的就是这部笔记。
由上观之,《随劄》展现了施蛰存近三十年间最真实、直观的治学日常,日后《唐诗百话》《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词学名词释义》等专著的相继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施蛰存在原稿封面上题“随劄”,《北山楼著述目录》中称“北山楼随笔”,现折中此二说,定书名《北山楼随劄》。
《北山楼随劄》所收札记共二百余条,除极个别外,皆有标题;内容包括考证语词、名物、风俗、典章,辑录诗文、掌故、杂事;直接征引的典籍(笔记、类书、总集、诗话等)就达六十余种,足见作者读书之广、用功之勤。
这本札记所涉庞杂,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不同于体系完整、目标明确的专题书,可视作支撑施蛰存学术大厦的钢筋混凝土。阅读这样一部书,我们可以撑开好奇之心,窥见作者的读书旨趣,了解其触类旁通的治学方法。同时,在这场酣畅淋漓的纸墨游弋中,还能一路欣赏到作者“软硬兼施”的书法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