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如何应对文化的差异?

    我作为一个文化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自然习惯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认知美国。抛开学术化的问题不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中美两国交往中彼此的理解时常是片面和不完整的。我阅读来自中美两国的新闻和网络空间里的时事评论,感觉双方的媒体往往像是两个平行的宇宙,各自运行自如而没有交汇,对彼此的理解似乎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政治和文化标签。而中美两国的文化都是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不可能用几个抽象的标签充分概括。在我看来,对一个文化简单直白的概括,与其说是需要储备的知识,还不如说是用来被消费的快餐“食品”。我不想像生产快餐食品般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或者哗众取宠般地提出一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论断。我只是散漫但是真诚地在和母亲交流,坚持向父母描述我的所见所思。在信中,我对中美文化的差异不是简单地概括定性,而是让父母尽可能从我的记述中对美国和留学生的生活有尽可能直观的了解。我和同龄的大部分“80后”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过普遍流行的对美国的印象。但是通过在美国近七年的留学生活,认识到想象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有很大的差别。想象中的美国是对美国文化简单和直白的符号化的理解,好像朗朗上口的商品广告词一样是一种文化输出,这些认识除了在认知上更容易让受众消费以外,效果上更多的是容易造成偏见和误解。在网上看到国内很多对美国两极分化的态度,其实就是消费符号化的概念的后果。当下国人对我们自己的国家的认识经常是参照美国去理解的,这种误解就有更多一层的社会影响了。因此,我认为这本《留学美国报告》的价值就在于:为简单的符号化理解注入复杂生动的文化细节,让讨论从脱离实际的非理性回归到理性层面上。

    作为一份留学生活记录,我很自然的在记述中有自己的学术视角,这当中不仅仅有文化心理学,还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背景。所以,每一封信既会有生动有趣的生活纪实,也会有充满学院气息的宏观理论分析。对我自己而言,这些书信就好像我的研究的素材库,我自己的一些文化心理学研究课题也都受到自己书信当中的记录和想法的启发。我很感激父母能够鼓励我坚持将自己的留学生活记录下来,使我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份终身受用的财富。我也希望有机会分享我的留学生活记录的读者,能由此补充一些对美国文化和生活的了解;如果再能为对中美文化比较和留学生活感兴趣的学生及家长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点深入研究的素材和研究线索,那就更是我和父母乐其所得的了。

                                    王宝玉于大连家中

《留学美国报告》
心理学博士笔下的留学生活与美国文化
畅读145封家信,为留学助力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