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通识系列——走出洞穴,人人都该知道的知识

    今年新冠肺炎闹的最凶的时候,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除了自觉地闭门不出,人人都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动态,我们转发肺炎患者求助帖,对行政机关以及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我们发现问题然后就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不少合理的意见都是在这些唇枪舌剑中切磋出来的,这是公共空间的功劳,也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功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意义的讨论常常被嘈杂的声音淹没,“喷子”“杠精”还有不少人,真正经过认真思考,就具体问题进行心平气和地讨论则显得弥足珍贵,显然,我们的公共空间还有许多需要进步的地方。

    活字派联合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活字通识”系列也许会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和严谨地思考,于迷雾中披荆斩棘,摆脱人云亦云或个人经验局限。

    “活字通识”出版的第一批图书有《文化极简史:人物·思潮·建筑的故事》《给生命音乐:100首》《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在详细介绍这几本书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

    什么是通识?

    通识一词从general knowledge翻译而来,意指那些常识性的、人人都应该知道的知识。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一直是在教育领域保持着较高讨论度的话题,大学的学分制度和公共选修课的设置都跟它有关。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识课与专业课是两种不同的课程设置,专业知识可能是他们走出校园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而通识课不过是为了凑学分被迫去听一听,甚至可以让同学帮忙点名的“水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在大学生的眼中是有等级之分的,尽管课程设置者的初衷并不在于此。与专业课有关的知识或思考是向纵深发展的,而通识课程只是从水平方向扫过,浅尝辄止的补充一些与专业无关的知识,知道即可,谈不上什么思考,更不可能在通识课程上作出什么深度研究,因此学生们不愿意在这些“水课”上花费太多精力,本来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变成了画蛇添足的累赘。

    的确,我们很难判断亚历山大东征的故事对一个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生有什么影响,也无法逼迫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去读兰波的《地狱一季》,但是当他们闲下来打开手机,浏览微博、豆瓣等社交网络时,他们不再有专业名称的加持,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网友,潜水观看、默默转发或者直接参与讨论的那一刻,他就踏入了一个叫作公共空间的地方,在这里,专业的底色被弱化,基于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常识作出选择和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不只是学生,那些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也要依托于自己的专业从事各种职业,但是同样地,他们也不能脱离于公共空间而存在。参与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方面要根据个体的特殊性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千千万万个体之间寻找普遍性已达成某种共识,在个性和共性的相互拉扯中,公共空间才是对所有人敞开的,我和你才有了就某问题平等地进行讨论的可能。

    我们欢迎各种价值观的碰撞,这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请求你倾听我的诉求和思考的前提是我也尊重你的观点,虽然我们的价值观可能并不一样;与此同时,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可理解的价值观,比如那些罔顾事实盲目进行的价值判断,还有人混淆事实和价值,夸大个体经验强加于他人之上。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有的公共空间的问题,一是共识的缺位,人与人之间并未就公共空间的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运行达成默契;二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混沌,大量僭越事实的价值判断的存在使公共空间畸变为酱缸,大部分人都只是抒发了自己对思想的渴望,却并没有摸清思想的路径。

    这正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笔者并不同意某些学者“通识教育就是精英教育”的言论,正相反,通识的普及应该是大众化的,它提高并平均化了大众认知水平的下限。通识所普及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像哈贝马斯说的那样,它们“都是关于事实而不是价值的”,尽管我和你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都不相同,但是我们的对话是在相同的事实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可能因为观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但是我们的争论和分歧绝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通识一方面充当了连结共识的纽带,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过滤掉了无厘头地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来说,通识的普及为每个人的思考之路铺下了第一块砖,踩在这块砖上才有了提升认知上限的可能,它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同质化,思想是开放的,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