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字通识”系列丛书 活字国际 策划出品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
在互联网引领的阅读新时代,为什么我们今天仍要读通识?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学者、作者、出版人,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1 永远有无数不知道的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 汪家明 出版人,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2020年疫情期间,活字国际和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五本通识读本,这五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打造的。活字国际出书比较简单,出三类书:图文书、儿童绘本、“活字通识”丛书。这三类书有一个共同的定位——知识;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通俗;又有一个共同的约束——高品位:合称就是“高品位的通俗知识读物”。
《文化极简史》是法国最了不起的出版社伽利玛2018年圣诞节送给读者的礼物,虽然已经和砖头一样厚度,但是相对于几千年的人类文化来说还是极简,所以叫《文化极简史》。所谓文化史是人类在求生和发展中留下的所有痕迹、脉络。这两位聪明的学者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架构,通过人物、思潮、建筑三个点干净利落地进行了厘定,在每一段短文里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了风趣而不俗的表达,看起来很轻松。
《文化极简史:人物·思潮·建筑的故事》是客观知识性的,《给生命音乐:100首》是带有感情的。这本书特别让我回到文革中偷听西方音乐的感觉:有点惆怅,有点向往。作者梅铎是英国BBC音乐杂志的创始编辑,也是小提琴演奏家。她的选择有个人生命的体验,大部分音乐很有名,但有不少比较陌生,但一听都让人大吃一惊。她的文章特别有感觉,偏爱一些作曲家去世而未完成的作品,有一章专门叫“未完成的”。而且这本书里的老照片特别好,有很浓的情调。大多数是原书照片,我选了四章缺失的照片,与这本书很搭。
《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其中每一个问题都能把我们绕进去,因为你怎么都不明白哪个对。比如911事件后,还有飞机被劫持,那打不打下这个飞机?飞机撞不撞楼是未定的,但是飞机上有几百个人,现在把它炸掉,这几百人就无辜死去了。20个问题,每个都可以放到网络上讨论,因为它谈的都是我们身边处处可及的东西。只是我们平常都觉得好多事很明白了,其实要看的话,无法想象。还有另一种说法:看这些问题特别能开脑洞。
《伟大的哲学书:20本》和《西哲小史:从A到Z》,这两本书作者是同一个人。詹姆斯?加维是英国哲学家杂志的资深编辑,他几十年致力于哲学通识写作,不但出版著作,还在电台播音。哲学书浩如烟海,这两本小书是互补的性质,一本是横向地选二十本书,另一本是纵向地讲西方哲学史。
《西哲小史》本来的名字叫《哲学的故事》,我担心“××故事”的书太多了,就改了名字叫《西哲小史》。作者特别强调他不是学究式地写史,而是以时间的脉络,故事的方式来讲解。《伟大的哲学书:20本》选了20本全世界的哲学书,居然包括《共产党宣言》和《第二性》。我们的理解是,这不是哲学书吧。但我编了以后觉得,这虽然让人吃惊,但说明了作者心目中的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往在我们心目中,哲学实在太枯燥,其实不然。
在信息和知识泛滥的现代,在消息灵通、人物比比皆是的中国大地,为什么还要出一套通识读本?似乎通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新启蒙时代才需要的。这套书的顾问是台湾学者、联经出版公司的林载爵先生,他本人是在剑桥、哈佛读过书,在台湾出版界是传奇人物。他在二十多年间每年都去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这些书都是他选的。书里夹的“成为更好地思考者--活字通识丛书缘起”,就是林载爵先生写的。他在“缘起”里讲得很明白,为什么现在出一套通识的书?
一.永远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 二.我们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新的东西和知识不断地出现。 三.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读者,都需要一些通过杰出的学者与作家的作品来帮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人性和世界。
我们掌握知识后,就会有主见,看问题更敏锐。这是永远需要通识的一个原因。所以今天还要出这样的书,这种通识读本一定要选得好,既通俗,又高品位,又有必要性。在这种通识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更好地的思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