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BBC音乐杂志》创始编辑的古典乐聆听指南——《给生命音乐:100首》

    当村上春树跑步时,他不听鲍勃·迪伦。

    村上春树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小泽征尔早年师从指挥大师卡拉扬。

    柏拉图觉得,音乐是连接灵肉之间的桥梁。

    斯大林临死前都在听尤金娜弹奏的钢琴曲——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而这张唱片是专为斯大林赶工录制的。

    乔伊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就是一首人生“奏鸣曲”。

    余华在随笔集《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将《列宁格勒交响曲》与霍桑的小说《红字》类比。

    木心说过,“我认为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

    ……

    ——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无数的信息、片段、故事组成。

    “在所有的单项艺术形式中,诗歌并不是最高的艺术形式,而是音乐。”——在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听完室内乐演奏后的我的日记。一直痴迷文学、文字,尤其热爱诗歌。诗是文字与旋律的结合,爱诗,也是爱音乐的体现。网络上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观点——不喜欢音乐的作家不可能是一位好作家。在这个观点之下的优秀作家名录是成串的:柏拉图、石黑一雄、乔伊斯、村上春树、余华……

    音乐,尤其是古典乐,“它具有一种宇宙特质”。这个宇宙特质是什么?那是大自然,是当下,是片段,是瞬间,是一个个Moment的刻印和重现。重温旧梦,是我们反抗时间或者说死亡威胁的表现,而人类最大的哲学问题不就是生死么?最强的本能不就是贪生怕死么?

    梅铎在《给生命音乐》一书中,给我们描述了100种瞬间,100个故事,100段片段,100样反抗时间的样式。她为解释古典音乐寻找到了一条独步一时的路径——“共情”。

    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古典音乐杂志创始人,梅铎深知,不能激发音乐主题的风景无法成为回忆,无法嵌入风景的音乐也将不能在记忆里存续。因而她挖掘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截取故事中那最动人的片段和情绪,一一呼应于旋律的高低起伏。

    翻开《给生命音乐》一书,你一定能捕捉到乔治·比才《儿童游戏》里的:“秋千”“陀螺”“洋娃娃”“木马”“球拍和羽毛球”“喇叭和小鼓”“肥皂泡”“跳房子”“捉迷藏”“骑马”“小丈夫与小妻子”“舞会”……也能在约翰·凯奇的《奏鸣曲和间奏曲》中体会到永恒的印度美学:英雄主义、情色美学、惊异与奇迹、悲伤与恐惧、欢喜、愤怒、憎恨……

    梅铎是这样写的——

    她感受到螺丝钉、螺帽、一条条橡皮筋、塑料片任意插入钢琴琴弦之间……更能在梅西安《时间尽头四重奏》里,重现1941年哥利兹小镇德军战俘营的听乐现场,“时间即将终结,但第七位天使吹响号角时,上帝的奥秘于是完成”……

    梅铎对她生命清单的每一首曲子的感受如清泉流淌山间般自如,遇到顽石便激荡,遇到水草便悠游,遇到平摊河床便安静顺流……每一首的写法都没有固定章法,或描述曲子的背景、或白摹曲子的结构、或叙述曲子里的故事、或记录听曲过程中的回忆。除了源自真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汇可以描述这种天才之笔。

    谁不曾在悲欣交集的心境中漫步穿过公园,谁就永远无从领会莫扎特的优雅。谁又能允许庄严的夜晚没有勃拉姆斯,浑然的自然而没有贝多芬?音乐,是众生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梅铎在《给生命音乐》里也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聆听和赏析古典乐曲的哲学——把想象带入乐曲,创造属于你的故事。

    有人说,在新世纪的网络时代,碎片化信息磨蚀了人们聚焦思考的能力,变得浮躁短视。事实上,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粉碎你,除了你自己。比如,还有人在聆听古典乐,还有人正在试图进入古典乐。

    古典乐未必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必须,但它理应是我们的文化常识。

    它能引领我们进入更大更美的世界。

    我真心喜欢这本书——费欧娜·梅铎《给生命音乐:100首》。

    书名:《给生命音乐:100首》
    著者:[英]费欧娜·梅铎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远东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定价:58.00元


    音乐承载生命,能抚慰忧伤,也与欢乐共鸣。《BBC音乐杂志》创始编辑、西方主流媒体古典音乐乐评人——费欧娜·梅铎精选百首乐评集结成书,献给读者朋友们这部古典音乐聆赏指南。愿书中这100首古典经典名曲,陪伴您走过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每一曲,都是生命的养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