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如何应对文化的差异?

    2020年,受全球疫情及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海外留学生,特别是在美国的留学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的人身安全、日常生活、能否回国等问题受到广大网友的关心。在接触和了解更多关于留学生的消息后,人们可能首次打破对留学单一、片面的刻板印象,开始真正了解海外留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处境,开始思考在这种处境背后的文化问题。

    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9)》指出,目前全球有超过500万学生在其祖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教育,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67%。2019年度,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截至2019年,中国是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的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据统计,中国留学生数量占美国、加拿大两国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均超过30%。中国成为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中国留学生的国际流动将影响全球国际态势。

出国留学到底为了什么?
    留学生活的万般滋味对今后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留学美国报告》作者王宝玉,在本书中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认真解答。他把自己的留学生活的分析与反思都如实写进了与母亲的书信中。从2011年作者到美国留学开始,他一直坚持每两周与母亲书信来往一次,直至2017年博士毕业,6年多时间里,积累了145封家信。这些家信的主要内容除了家事和亲情的沟通之外,更多的是情景描述、切身感受和理性思考。每一封信是一个独立的留学生小故事、理论观点,也有情绪宣泄。

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收获什么?
    留学生已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中很有代表性的群体,作者作为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对美国形成的认识是怎样的,与此同时,对祖国形成的不断加深的认识又是怎样的?这些认识究竟会对留学生活形成怎样的影响?

    作者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观察、认识、对比和分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有助于降低和避免文化差异(不仅涉及美国本国学生,也涉及其他国家留学生)导致的沟通不畅(可以说是留学生活中的头等难题),有助于留学生顺利地在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中展开学习和生活。

    留学生面临学业(人生)抉择时,根本上是文化的角力。心归同于何方文化,才能把根扎于何处。而不仅仅是哪里更适合生存、条件更好等这些外在因素决定的。

    作者对中美文化的观察和体验是多层面的。学习固然是“本职”,但社会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在面临学业困惑时,也经历了近乎悬梁刺股、醍醐灌顶、坐过山车式的酸爽,并最终做出了石破天惊的选择(作者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和付诸行动的决心与步步落实,很值得一读)。学业之外,作者努力做好助教工作,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与众多不同的同学交流探讨,积极地参与当地人士的社交活动(还有合法的民众政治活动),游历了美国的多座城市。加之作者极富学术涵养,学识渊博,善于思辨,又不失天真热情,因而他对中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是生动的,也是严谨的,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

    这本书对留学生和准备去国外留学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本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的留学必备实用读本。



《留学美国报告》
王宝玉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年8月
定价148元


    有学者评论本书说,这些家书有着社会档案的意义。百年以来,中华儿女不断地走出国门,去先进国家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队伍更是浩浩荡荡,对于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虽然有很多零碎报道,却很少有详细、完整的即时记录,《留学美国报告》可谓填补了将国外求学过程完整详细记录留存的空白。

    本书另一贡献是对亲子沟通(指青年及成年读者群体与长辈之间的沟通)独具示范效应。作者真挚的细腻的情感在书信中时而如涓涓溪流,时而如潮水澎湃,能与父母做如此沟通,获得情感的共鸣,碰撞思想的火花,实在珍贵而罕见。

    作者介绍

    王宝玉 辽宁大连人。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先后就读于大连市东北路小学、大连第四十七中学、大连第二十四中学,2004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系。2008年被保送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2011年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2017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系任教。著有随笔集《家书里的大学》《家书里的美国》。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