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刊号》:阴谋论,以及“平静的不信任”

    现代社会,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不下上千条,其来源甚为广泛,有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头条新闻、贴吧、新浪微博等。不过,至于其中哪些信息为真,是否可用,既需独特的眼力,又要不凡的见识。很大程度上,你所掌握的信息以及由此形成的你的记忆,最终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你是怎样一个人。完全相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布的一切,你可能对生活较为麻木,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彻底抛弃任何媒体的信息,竭力通过自己的手段追寻所谓真相,也可能成长为一名怀疑论者,就像《试刊号》中的布拉加多奇奥(在英语中意为“吹牛大王”)。 

    《试刊号》是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正式出版于二零一五年。然而,不同于《玫瑰之名》、《傅科摆》、《密涅瓦火柴盒》等作,埃科在《试刊号》中,变幻了一副面貌,不再故意展现个人渊博的学识(这常常意味着作品篇幅甚大),而是代之以对社会深刻的洞见。习惯了学者式小说的读者,对这部小说,或许会生出几分陌生之感。将自己的才华隐而不显,这还是埃科吗? 

    【迷局:永不发行的刊物,凶手未知的尸体】 

    在《试刊号》中,小说的故事背景不是在神秘莫测的中世纪(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而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九九二年。彼时,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益下降,正试图进行新的转变。一位名叫西梅耶的人,邀请叙述者“我”,科洛纳,一个籍籍无名的五十岁的影子写手,来到米兰,为他背后的老板撰写一本书,《明日:昨日》,书中“是一位记者的回忆,讲述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忙于筹备一份报纸,而这份报纸永远都不会面世。另外,这份报纸的名称应该是《明日报》。就像政府的格言:明日再说。”科洛纳答应之后,西梅耶带他来到了对此事一无所知的六人编辑团队,有模有样地开始了编辑部的日常忙碌。 

    在编辑部,科洛纳与玛雅·弗雷西亚、罗马诺·布拉加多齐奥两人接触最多。弗雷西亚患有轻度自闭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办法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布拉加多齐奥则满脑子都是奇奇怪怪的想法,荒诞不经,自相矛盾,有时却也不乏高屋建瓴之论。日子一天天过去,期待中的试刊一号似乎依旧遥遥无期。这时,布拉加多齐奥向科洛纳“抖”出一个惊天言论:“人们都以为墨索里尼已经死了,而自1945年以来,意大利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背后,都飘荡着他的幽灵…… ”比如“二战”后的反共斗争。据他所言,墨索里尼最后出逃了阿根廷,被游击队杀死的只是他的替身,连他的情人都没能认出。 

    放出“大话”之后,布拉加多齐奥为证明自己的结论,四处寻找可靠的证据。科洛纳也曾为此与他造访过不少地方。然而,有一天,科洛纳突然听说,布拉加多齐奥“中了一刀”死了,凶手是谁,警方暂未查明。布拉加多齐奥死后,科洛纳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处在旋涡中心。不久,西梅耶说大老板叫停了那本书的写作,解散编辑部,同时将付给编辑们一定遣散费。科洛纳回到家,觉得家中似乎有了杀手潜入的迹象,而他也正准备和玛雅,他在编辑部中渐生情愫的对象一起逃跑,离开米兰,重新寻找生活,可期待中的美丽新生活,究竟在何处呢? 

    【阴谋论:未知世界的多重可能】 

    游击队员所击杀的墨索里尼,是否为其本人,时常引起争议。民间传说墨索里尼逃亡阿根廷,在那儿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日。民间传说或许是在传递人们希望正义能得到伸张的情绪,类似的传说还包括希特勒。不过,在《试刊号》中,布拉加多齐奥,则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墨索里尼逃亡阿根廷后,“二战”不久结束,“冷战”随即开启。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害怕苏联的红色革命席卷全球,试图通过种种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对抗共产主义,而曾经显赫的法西斯党领袖墨索里尼,被视为最佳人选,更何况当时的意大利很快便出现了新法西斯党。 

    布拉加多齐奥版本的墨索里尼逃亡故事,很大程度上有阴谋论的色彩。环环相扣,分外精彩,虽难确证,但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墨索里尼如何从游击队员手中逃过一劫,如何前往阿根廷,如何被选为“冷战”中反共领袖,如何意外死亡而使得这一切化为乌有,都令人唏嘘感叹。他的故事,涉及数十个人物,一环套着一环,推测多过事实,中间但凡出现任何重大差错,可能会瓦解整个结构。然而,他的推测又不能说完全不合理,至少大的方向不存在事实错漏,对看似散乱的线索进行的梳理,也符合逻辑,至于细节,似乎无关紧要,也可以略去不提。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