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是怎样炼成的——写在《辞海》出版80周年之际

    《辞海》(第四版):精益求精。

    《辞海》(第四版)是从1984年开始启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各个方面百废待兴,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因此,《辞海》(第四版)有了很大的提高:(1)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法、国际学、固体物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成为独立学科,完善了学科体系,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研究水平。(2)清除了“左”的残余。在人物概括语中不再“戴帽子”“贴标签”。对有些术语类条目,改为“中性”介绍。(3)增补条目,准确反映历史事实。如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条目,原来只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争,第四版增补了国民党的作用和正面战场的条目。(4)订正错误,更新内容,进一步完善了释文。如【专利权】条,原来的释文是“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人对其成果享有独占和经营获利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国家,专利权属于国家”,这个释义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第四版彻底进行了改写。(5)检索方式上,在原有的笔画查字表、音序索引、外文索引以及部首查字法之外,增加了四角号码检字索引。

    《辞海》(第五版):与时俱进。

    1996年,《辞海》(第五版)编纂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前夕如期出版。《辞海》(第五版)收录单字19485个(含繁体字和异体字),其中17674个列为字头。字头及独立词目122835条;全书篇幅1983万字,改黑白本为彩色本,一改以前的各种版本黑白印刷加线描图的形式,在印刷装帧方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五版依然由夏征农担任主编,除彩图本之外,还有普及本、缩印本;并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在内容方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原则:增加了新的词目、新的解释、新的规范、新的数据、新的图片等等。

    《辞海》(第六版):继往开来。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形式和格局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辞海》(第六版)的编纂工作始于2005年初。2009年国庆节前夕,第六版彩图本(五卷本)率先面世。之后,普及本(三卷本)、缩印本(一卷本)、世博珍藏版(一卷本)和典藏版(九卷本)相继推出,2010年3月,又推出以《辞海》(第六版)为主要内容的辞海悦读器。《辞海》(第六版)由夏征农、陈至立担任主编。其篇幅较第五版略增,总字数约2200万字,比第五版增加约10%;总条目近12.7万条,比第五版增8%;其中新增1万多条,词条改动幅度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删去条目约7000条。除了新增条目,在原有条目中,也大量援引新的提法,作出新的解释,反映新的情况,执行新的规范,运用新的数据。在增补以前遗漏的词目、音项、义项和释文内容,改正解释、资料、文字、符号等差错,精简不必要的词目和不合适的释文等方面亦着力甚多。

    二、《辞海》编纂的特点

    《辞海》的编纂从民营出版企业创始,到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再到成立上海辞书出版社,跨入新的时代,展现新的面貌,这100年间,最终造就《辞海》这一长盛不衰的图书品牌,还是在建国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辞海》历版的编纂,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编纂工作始终得到中央历代领导的亲切关怀,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辞海》是我国重大的文化工程,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形象,代表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从1958年毛泽东主席把《辞海》编纂任务交给上海起,《辞海》的编纂就得到党中央历代领导的亲切关怀,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邓小平同志1974年对《辞海》的修订作出重要批示;江泽民同志1989年为《辞海》题词,提出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的要求,1998年为《辞海》题写书名,1999年接见了《辞海》主编、副主编;胡锦涛同志2004年看望了《辞海》主编夏征农同志,勉励做好《辞海》修订工作。

    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给予了直接的支持和帮助。1959—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每人每月粮、油、烟、布、饼干等许多用品都凭票供应,但编写《辞海》的作者在浦江饭店三次集中,每天中、晚饭四菜一汤,另有香烟可供购买。1978年编纂《辞海》(第三版)时,上海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一平为首的辞海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夏征农担任《辞海》主编。《辞海》(第五版)编纂之前,上海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辞海》1000万元的财政拨款。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